Page 363 - 建立市區道路之綠道路評估系統
P. 363

標內容,加入新的引導項目。

                        (2)  劉木賢建築師:好的道路會孕育好的文化,並且富含回憶,對於用路
                            人「有感」相當重要,因此生態景觀的配分應該提高,尤其是綠化量。
                        (3)  張行道教授:營建署 2006 年生態綠廊道指標架構中綠化指標過多,

                            因為這個名詞往往淪於單純的「綠」化,而非實際考量植栽的內容。
                            此外,市區道路往往路寬受限,不像綠建築可以有寬廣的基地種植植
                            栽,因此綠化將併入生態景觀類別。
                  3.  複式植栽是否容易施作?在建築上的考量為何?
                        (1)  林憲德教授:許多生態與綠化工作,只需在設計階段納入考量就能有

                            成效,不必耗費額外的經費施作。
                        (2)  劉木賢建築師:多層次植栽對於動物流動性較為方便,若為園林大道
                            一定要有複式植栽。當道路設計時考量公園、古蹟,就能將人潮串聯

                            起來;當道路的多個地方種植誘蝶誘鳥的植栽,生物的遷徙就會構成
                            線。當整個都市都將這些納入考量,就能構築出一個面。
                  4.  許多指標具有誘導和鼓勵的性質,但可能在初期剛開始評估綠道路時不容
                        易得分,例如具節能認證的材料為例,目前許多工程材料並不具備節能材
                        料的認證,但是如果將此等議題納入指標中,未來能引導設計或施工廠商

                        要求材料供應商提供節能的認證,進而落實節能減碳。此等宣示或指導性
                        的指標適合在初期建立評估系統時就納入嗎?
                        (1)  林憲德教授:許多指標為宣示性指標,列出當代最受關注的議題,還

                            是需要存在於評估系統中。指標需要具有教育意義,讓地方首長、設
                            計者與人民知道什麼才是符合生態、環境的樣貌。
                  5.  如何用綠建築的經驗帶動綠道路的成功?
                        (1)  林憲德教授:設計的指標必須能夠衡量、可引導設計、能夠打分數,
                            並且跟民眾直接的感受相稱。

                        (2)  劉木賢建築師:經指標評估得出的綠道路要讓民眾「有感」。
                        (3)  魏健宏教授:指標計算應簡化,並將道路應分為市區與郊區道路評估。
                            可以比較依基本道路設計標準設計出的道路,及納入綠道路設計觀念

                            的替代方案,評估改善前後的分數與認證等級。由此兩者角度,看出
                            可努力的地方,如此也不會至於讓工程要多納入綠的元素而窒礙難行。

















                                                            351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