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0 - 建立市區道路之綠道路評估系統
P. 360

附錄 B  專家諮詢座談記錄




                                                          記錄 1
                                                第一場專家諮詢座談會議

                  一、  會議主題:綠道路評估系統、綠建築發展沿革與交通永續
                  二、  會議時間:106 年 4 月 20 日下午 1 點
                  三、  會議地點:台南成功大學土木系卓群大樓 7 樓會議室
                  四、  出席人員:共 29 位(含委員),見簽到表

                  五、  會議討論事項:
                 一、 林憲德教授
                  1.  當初發展綠建築評估系統,曾邀請環工、土木的專家一起思量評估系統內

                        容。綠建築評估指標採量化指標,不碰觸質化指標或社會面議題。建議綠
                        道路評估指標應著重於主管機關的管轄範疇,地方性議題不容易處理(如
                        地方歷史與文化),或牽涉多方單位的指標,需思量是否適合納入。
                  2.  建築物的「綠」是在建築結構符合基本安全功能後,近一步的要求,因此
                        當初綠建築評估範疇,不再特別強調結構安全議題。

                  3.  本計畫綠道路架構在市區道路,與鄉間道路或國家公園道路有所區隔。指
                        標需具有足夠的區別性,若經數條道路試評,某指標的得分都相同,意味
                        此指標敏感度不夠,不適合做為評估指標。另外,如果是市區道路無法執
                        行的指標項目,建議簡化或刪除。

                          張行道教授回覆:
                  1.  永續包含環境、經濟與社會三個面向,不只著重環境。道路穿越社區,與
                        社區溝通並了解社區意見即社會面向,美國綠道路評估系統藉由這指標,
                        引導工程與居民溝通,並納入開發決策。歷史與文化議題並非挑戰其他機

                        關職權,而是設計道路時是否考慮到社區的歷史與文化。
                 二、 劉木賢建築師
                  1.  建築是點,道路是線,兩者在都市中構成面,使得生物能有棲息地,注重
                        「人的感覺」。

                  2.  支持納入社區與景觀美學相關議題。
                  3.  人行與車行視點不同,應注意不同用路人的感受。主要幹道、高速公路等
                        以「車行」考量較重要,而市區道路則以「人行」考量較重要(即「人本」)。
                  4.  發展的評估指標如何引導工程設計很重要。

                  5.  新闢道路數量不多,可多考量評估系統如何改善市區道路。
                  6.  綠建築第二階段評估時,依據建築功能種類不同,修訂不同指標內容,綠
                        道路也可以參考。
                          張行道教授回覆:




                                                            348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