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1 - 建立市區道路之綠道路評估系統
P. 361

1.  建築物由建築師設計,景觀、美學和歷史文化等較容易被考量。道路由土
                        木工程師設計,欠缺這方面訓練,需加入此類指標引導工程納入這些考量。

                  2.  美國 Greenroads 包含景觀與美學、文化與休閒、歷史與考古等指標,後續
                        發展市區道路之綠道路評估系統時會思考如何納入。
                 三、 魏健宏教授

                  1.  指標內容應容易執行、包含各個面向,並且包含量化與質化指標。指標分
                        類與配分權重尚有討論空間。
                  2.  建立指標系統時,要將居民、用路人的意見納入考量,增加民眾參與的機
                        會。

                  3.  多重運輸模式(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指的是不同的運輸模式,以及不同
                        運輸模式之間的轉換設施(如轉運站)。若可能,道路設計時可為客運和貨
                        運規劃下客或停車空間,以減少交通影響。

                  4.  提及綠道路,一般人往往想到都是人本,人行道與腳踏車道的規劃相當重
                        要。
                  5.  噪音議題於交通領域著墨較少,運研所研究也多僅著重排放與能源議題。
                        雖然車輛的噪音與振動原本就需符合一定的檢驗標準,但當許多車輛同時
                        行進時,產生的噪音跟震動對民眾仍是一大衝擊,建議綠道路指標須考量

                        此等議題。
                  6.  光害議題於交通領域著墨更少,但車輛與路燈的眩光直接影響用路人安全,
                        建議綠道路指標須考量光害對道路的影響。

                  7.  交通環境議題目前多著重於節能減碳,又以電動車最常見。但礙於充電網
                        等基礎設備的建立與電動車的生產技術尚未完整,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無人電動車的設計概念為系統化電腦操控,與一般車輛不同,若周邊交通
                        環境單純,配合適當的設計和管理,有機會在台南綠能科學城推動。
                  8.  綠道路指標中 AL4 權益與通行性,比較正式的說法是通用設計,通常指

                        無障礙運輸,包含交通設施與交通車輛。另外,無縫運輸包含轉乘無縫、
                        資訊傳達無縫,及服務無縫。
                  9.  交通部今年將智慧運輸納入道路設計規範,藉由法制化使政府與民眾都有

                        智慧運輸的概念。然而它並不包含在公路法中,僅以部頒方式執行,因為
                        修法所牽涉的議題太多。建議研究單位可參考智慧運輸納入道路設計規範
                        的作法。
                 四、 台灣世曦王泓文經理
                  1.  本計畫建立的綠道路評估系統針對市區道路,但市區道路的路寬往往已被

                        限制,因此要在受限空間內規劃設施、景觀植栽,難度非常高。
                  2.  同樣都是市區道路,其計畫位置會影響得分的可能性。如接近山區或郊區
                        處的道路,有機會獲得較多生態類指標得分,但若位在市中心的道路則不
                        易達成。




                                                            349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