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5 - 建立市區道路之綠道路評估系統
P. 375
記錄 4
第四場專家諮詢座談會議 會議記錄
一、 會議主題:建立綠道路評估架構與指標
二、 會議時間:107 年 3 月 5 日上午 10 點 0 分
三、 會議地點:營建署中區工程處 3F 會議室(台中市東區和平街 121 號)
四、 出席人員:共 20 位(含委員),見簽到表
五、 會議討論事項:
(一)張智元副教授:
(1) 道路養護仍有許多的努力空間,相較於綠建築有一套評估標準,綠道
路目前還沒有實在可惜。
(2) 針對民眾口語化名詞可多行銷,例如:循環經濟。
(3) 像電動車充電站這幾年在大力推廣,能夠放入指標非常好。
(4) 社區人文要如何量化?經濟面向中的資產管理要如何實際操作?
(5) 指標未來獎勵、誘因為何?建議可放入 CI(企業識別),即為施政有感,
如何讓民眾感覺到這是一條綠道路,連這一起考慮可推廣得更快。
(6) 適用的道路等級是否要界定?因為每個道路能夠達成的強度不同。
(7) 在其他創新的部分,像社會住宅現在有「機關指定」的彈性,給機關
認定權,例如:公共運輸載量提升,有助於交通改善也可當機關認定之
一。
(8) 未來操作人員是否需要受訓練?
張行道教授回覆:
建立的市區道路評估系統適用類型為市區道路,新建、維護階段可考量
的指標,後續研究會思考納入前述意見。此次議題在架構指標,操作未來會
發展,製作說明或手冊,使評估容易。
(二)卓高端主任:
(1) 這個架構不錯,目前負責國 4 延伸,原有打算向 Greenroads 申請綠道
路認證,但照他們的要求要加入會員,會費一年 15~20 萬美金,如同
花錢買認證,與其要國外認證,何不在國內由營建署推動。高、快速
道路要通過綠道路較不易,市區道路較容易。在 Lifecycle 規劃時即須
評估經費夠不夠,如同工安費用,之前只有給象徵性費用,目前已有
清單量化。
(2) 各單位要把綠道路費用編列出。
(3) 台灣目前市區道路對暴雨排水吃不消,需調查下游排水系統是否可承
受。
(4) 當地材料與長壽設計相關,許多來源無法限定 40 公里,地區不同,公
平性可能有所差異,例如:台北的砂石都是從中部運過去,建議多點彈
性。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