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道路品質-亮點計畫專區
澎湖縣亮點計畫
本計畫基地位於澎湖第三漁港周邊區域,目前縣府已著手進行第三漁港國際廣場新闢工程及新店路道路改善工程,加上周邊旅館業、商場…等陸續進駐,此區域已逐漸成為澎湖生活與觀光的重要新興地區。
串聯空間、生活與旅行的新都心
此區周遭除了有豐富的文化設施之外,體育相關的活動場所也不少,且基地位於舊城區與新城區之間、上學與上班必經路途,也是進出漁港時重要的據點,計畫周遭的環境多為公部門使用之土地,具足夠的退縮開放空間,除了文教及體育相關的區域,更肩負著與重要政府機關連接的重要節點。透過計畫將周遭多元的場域空間與居民、遊客的活動作友善的串聯,也將成為澎湖駁灣區新都心的重要亮點。
本計畫執行改善後,能有效整合地區開放空間系統,讓人行通道步行流暢,開放空間形成凝聚節點,植栽綠蔭適度改善日間微氣候溫度,道路鋪面品質平順,管線設備地下化。透過本計畫將有效提升步行安全及視覺美觀性,於多數為民服務之公部門區域,更能突顯開放之公共空間品質的重要性,讓人民直接感受到環境品質的改善與提升,增加民眾對於前瞻計畫執行的信心。
工程效益
一、符合公共利益:
1.有效利用都市開放空間與步道串聯之相關性。
2.提供完善且安全的通學路徑。
3.增加人行道林蔭空間,提升步行之舒適感。
4.導入低衝擊開發,增加透水、保水等生態工程設計。
5.增加遊客駐足停留空間,讓遊客更能深入體驗當地生活。
6.改善鋪面品質,讓公共開放空間能有更好的品質。
7.配合各管線單位人手孔下地,型塑優良環境都市形象。
8.營造澎湖綠色新都心環狀帶起點。
9.創造澎湖休憩運動最佳途徑。
二、符合地方需求:
1.滿足澎湖當地居民早、晚的活動和休憩場所。
2.消除環境寙陋空間,梳理植栽生長過於茂盛區域,增加行的安全,提升街道景觀。
3.改善人口密集社區連接市區主要道路之鋪面品質,提升居民通行安全。
4.整修道路及家戶排水,改善環境衛生。
5.整合戶外開放空間,提升觀光及從事生產所須道路及景觀之功能和安全。
工程範圍
本次計畫範圍包含幾個區域,原則以國際廣場為中心向外發散。往北延伸至中華路,沿線包含忠烈祠、圖書館、展演廳、文化中心、運動場之沿路側人行空間及都市或公部門退縮之開放空間,讓空間由國際廣場的點,透過線性通道連接至灣區範圍周邊生活空間的面。
另外新建的綜合體育館鄰接馬公國中之通學步道接至永福街、生活博物館、街角廣場再銜接至國際廣場;往東利用既有新店路改善工程延伸至永祿街、永壽街之都市綠地空間;往西將新店路末端之同和路、海埔路,往南北側延續至中華路及南海遊客中心。
圖1 計畫工址位置及範圍
工程背景─改善前
一、環境慨述
1.土地使用
本基地範圍位於馬公都市計畫內,人行空間周邊土地使用屬公園用地、廣場兼停車場用地、體育場、廣場、綠地、住宅區、學校用地、商業區、旅館區等。
圖2 土地使用圖
2.氣候因素
台灣年雨量約2,500公厘,但澎湖只有約1,000公厘左右,降雨季也分布不均,強勁的東北季風是最主要的氣候特徵,尤其是10月到3月之間,平均風速約每秒8公尺;最大風速每秒可達每秒20公尺以上。
季風不止影響農林植物的生長,也對土壤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本地的樹木高不過附近的建築物,是因為風切壓住它的高度。另因島嶼位於海上,土壤鹽份偏高,不利於植物的生長。由於強風的關係使澎湖具有一些特殊的人文景觀,例如為了種植農作物而搭建的菜宅,取自玄武岩,以咾咕石為主要的建材。而海邊也因為強風,在漲潮時刻,可以聽見風櫃發出的呼嘯聲,形成特殊的海邊景觀。
澎湖是全省中降雨量最少的地方,根據澎湖氣象站於1897至1991年,94年來所做記錄,年平均降水量為1,006.2公釐,最高年雨量為1,792.7公釐,最低年雨量為323.3公釐。本縣降水量實與臺灣其他各縣市差距甚大。
除了降雨量不足之外,澎湖地質多為不易含水,因此造成澎湖的灌溉以及生活用水相當貧瘠,因此此案將會探討如何於基地上保水,使水資源不致浪費。
圖3 澎湖平均氣溫
圖4 澎湖的季風
圖5 澎湖平均降雨量
3.交通分析
基地周遭的主要聯外道路與交通靠著馬公港最為盛行。而基地範圍內的汽車主要動線分別以新店路及新生路為主,以及沿著介壽路、治平路、中華路北端的道路為主要動線。而國際廣場周遭已設置腳踏車步道,沿著臨海路、介壽路、新生路、新店路的環狀車道,形成一完整路徑。期望透過往北連接車道檢討,讓低碳聯絡網更完善,使馬公市區的腳踏車步道系統能更加完善,將馬公市區塑造成低碳城市。
圖6 計畫基地交通分析
圖7 交通動線
4. 基地歷史與文化分析
基地周遭富含許多歷史以及文化,例如:早期奠定歷史的澎湖天后宮、澎湖郵便局或馬公舊城,都可以見得澎湖的歷史脈絡。而澎湖在地的建築特色則因氣候及土地等等成因關係,使建築材料富含特色,例如:使用咾咕石牆、咾咕石建築,以及因強風而搭起的菜宅。也因澎湖居民主要以漁業為生,因此海洋漁業文化也相當盛行,如採紫菜、曬魚乾,更使澎湖具有許多知名景點,而澎湖的現代或傳統節慶則也圍繞著海洋舉行,例如:媽祖海上繞境、賽龍舟,以及近年知名的澎湖花火節。
圖8 基地歷史與文化分析
5.環境設施與使用需求
透過計畫周遭的各項剖面可以看見計畫範圍周遭林立著許多運動空間,例如:澎湖縣體育館、澎湖縣游泳池、新建的綜合體育場;以及觀光建設,例如:忠烈祠、孔廟、生活館、地質館、演藝廳及喜來登飯店等;更具有相當多的公家機關,如馬公市公所、文化局、圖書館、國稅局、農稅局等等,可以見到基地上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建設及使用狀況。這些位於基地周遭的環境建設,分別有不同的分類、使用率以及固定的使用時間,因此造成除了固定時間以外的空間活動相當貧瘠,期望能在計畫所及範圍內之公共環境上創造舒適環境及節點空間。
圖9 環境設施與使用需求
6.各項施作內容與現有環境結構鑲嵌之合理性
(1)依都市活動可及性之連結
藉由不同基地介面關係,創造不同活動的可及性與入口。本次規劃將灣區空間向北延伸,除了加強都市活動的連結外,也強化基地周邊舊城區與新社區的都市捷徑,讓友善人行徒步空間形成一完整綠色路網。此外,也在基地內設置不同步行經驗的動線系統,增加基地的動線流暢度與基地可及性。
圖10 依都市活動可及性之連結
(2)有效利用釋出之開放空間
主要園區範圍內開放空間土地權屬多為公部門用地,且均緊鄰人行步道,彼此空間之結合使人行空間退縮、節點廣場、休憩設施、綠帶複層、雨水花園等能有更多的變化與可能,也因為有更多開放空間釋出,將有機會創造更多元的活動類型。
圖11 有效利用釋出之開放空間
(3)梳理老舊步道及空間
藉由本計畫之環境梳理及步道修繕,讓長期缺乏整理之步行空間得以提升,同時讓原本封閉的空間,藉由空間高寬比之調整,舒緩原有擋土設施帶來之壓迫感,也讓舊有空間因設計方案的改善,帶來新的感受。
圖12 梳理老舊步道及空間
(4)增加雨水滯留空間
利用植栽槽空間,增加植生滯留槽、草溝等低衝擊開發措施。相關設計於暴雨初期可減緩地表逕流,降低洪峰及增加集流時間,亦可增加地下水源補充及涵養,因此衝擊開發不僅可減少暴雨帶來的都市洪災和水質污染,同時具有生態、社會和經濟的效益。
圖13 增加雨水滯留空間
計畫內容
透過本計畫將延續澎湖馬公城鎮之心(國際廣場),並盤點周邊現有空間場域資源:生活據點、活動場域、演藝廳、圖書館、運動場、綜合體育館、港灣區等,透過完整的路徑規劃,提升道路品質,改善公共環境,其主要改善目標如下:
1.提供完善且安全的通學路徑。
2.照顧弱勢族群行的權益與公共活動空間,營造舒適無障礙的步行空間。
3.增加人行道林蔭遮陰空間,有效降低日間微氣候溫度。
4.塑造街角廣場及節點空間。
5.結合公有設施退縮空間,增加多功能使用廣場。
6.導入低衝擊開發,增加透水、保水等生態工程設計。
7.消除環境寙陋空間,梳理老舊空間,提升街道景觀。
8.增加遊客駐足停留空間,讓遊客更能深入體驗當地生活。
9.改善鋪面品質,讓公共開放空間能有更好的品質。
10.整合道路管線設施,營造城市無孔蓋道路鋪面。
工程標的
整體規劃設計構想如下:
一、觀光與生活步道的結合
馬公第三漁港國際廣場工程目前已陸續施工中,面向第三漁港前之新店路亦本次新店路共同管溝建置暨道路改善工程改善人行徒步空間,為讓友善人行徒步空間形成一完整綠色路網,本次規劃將灣區空間向北延伸。國際廣場北側空間多為都市開放空間,其中有12米寬聯絡道路貫穿其中,連接二側空間如下:忠烈祠周邊大片綠地、圖書館前廣場、演藝廳前表演廣場、文化局周邊停車空間、羽球場及體育館前廣場;且新建的綜合體育場與鄰近馬公國中的8米服務性動線及通學道等,可完整形成觀光與生活的通道。對居民為生活的道路,對觀光客為了解澎湖觀光的通道。
圖14 觀光與生活步道的結合
二、都市開放空間與節點廣場的釋出
本計畫範圍內因多屬公部門之土地權屬,且均緊鄰人行步道,彼此空間之結合使人行空間退縮、節點廣場、休憩設施、綠帶複層等能有更多的變化與可能,以下就範圍內之開放空間、街角廣場、綠帶退縮分別說明。
體育文化園區目前羽球場及體育館因使用年限及結構安全問題,將規劃拆除,縣府亦將以戶外開放空間方式處理,並作為日後綜合體育場面向演藝廳重要進出動線。若能將釋出之開放空間與人行空間有效結合,勢必更能營造舒適的人行休憩空間及聚落活動空間。
圖15 都市開放空間與節點廣場的釋出
1.運動場臨新生路與永福街轉角處
運動場臨新生路與永福街轉角處,目前因擋土設施造成街角處封閉感較重,且市民通往運動場動線較不方便。本計畫將適度採階梯式緩坡方式消緩擋土設施之壓迫感,且局部退縮讓原有街角空間更為開放,對交通穿透性更好,亦可產生舒適的人行環境,讓運動設施可及性更高。
圖16 運動場臨新生路與永福街轉角處現況
圖17 運動場臨新生路與永福街轉角處改善示意圖
2.局部綠帶退縮
新店路目前人行空間已發包施作,於永祿街、永壽街、文德街北側二塊交接街廓處為體育設施及廣場用地,目前均為空地(大草地)。本計畫可配合局部綠帶退縮,增加部分休憩設施及鄰里活動空間為主,於前期可先增加喬木植栽養成,讓日後計畫執行時,已成為良好的舒適環境,並讓於此區活動時能提供良好綠蔭空間,由於位置鄰近社區,對居民使用及增進聚落情感亦有幫助。
圖18 增設部分休憩設施示意圖
圖19 局部綠帶退縮
三、共同管溝道路
本次共同管溝範圍以新店路西側之同和路、海埔路為主要示範路段,除可串連新店路,向北可至中華路,往南則可至南海遊客中心外,本路段為此次計畫之外環通道,可以完整結合觀光與生活的路網系統。本路段全長約850公尺,路寬20公尺。計畫改善方式包括增加路側綠帶為遮蔭廊道,種植南洋風情植物等等。
圖20 共同管溝道路示意圖
原本馬公灣區於部分道路缺乏行人空間,亦有人行道與空間老舊等問題,透過規劃新設廣場、休息座椅區、高壓磚鋪面、無障礙坡道及警示磚,更針對人行道擴建修繕、增設車輛臨停空間等,不僅為居民與遊客營造舒適無障礙的步行空間,同時提升了街道景觀,更能誘發遊客深入體驗、探索當地生活的動力。
完工成果照
工程宣導影片
(一)澎湖縣亮點-馬公灣區新都心人行空間串聯計畫(時尚篇)
(二)澎湖縣亮點-馬公灣區新都心人行空間串聯計畫(活力篇)
(三)澎湖縣亮點-馬公灣區新都心人行空間串聯計畫(有愛篇)
成果連結
施工前後對比照
馬公灣區新都心人行空間串聯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