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首頁 / 提升道路品質計畫 / 最新消息

提升道路品質-亮點計畫專區

嘉義市亮點計畫

環市觀光休閒自行車道系統

隨著國內單車旅遊風行,各地方政府皆積極設置單車道,期望藉由各特色路網的建置,連結鄰近觀光資源並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嘉義市轄地不大卻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及自然景觀等多采魅力,依據地理環境特色嘉義市目前已建置有七大自行車道,包含頂庄社區、蘭潭鹿寮區、八掌溪北岸、嘉油鐵馬道、港坪花卉區及博愛路、世賢路等。各自行車道擁有都市、鄉村、田園與自然景觀等優勢,卻因各路線獨立分散,以至於遊憩體驗單一無法達到加成效果,且部分偏遠路線因缺乏路網串聯,可及性降低,影響其造訪人數。其中,蘭潭鹿寮區自行車道所在之蘭潭水庫風景秀麗、自然條件豐富,卻因現況缺乏一完整環潭動線,而尚無法將其在地風貌及環潭觀光效益全數發揮。標。

水岸加綠地的雙環綠色路網

為擴大嘉義市休閒運動區域並延長訪客遊玩停留時間,本計畫欲整合既有自行車道路線系統,進行自行車道延伸及串連工程,同時優化及延伸部分早期建置之自行車道,以結合地區觀光資源,活化翻轉嘉義市自行車道發展及帶動觀光產業之興盛。

本計畫以營造「cycle city」腳踏車城市為目標,透過自行車道的優化及延伸,將嘉義市既有之綠色路廊並配合嘉義市近2年前瞻之人行環境改善提案及城市藍帶計畫,做一系統性之串接,並與「蘭潭水庫周邊環潭整體規劃」及「自由路、重慶路通勤通學專用道」等計畫串聯,完成後提供嘉義市一個連接城市水岸與綠地的雙環綠色路網,對本市觀光亮點、通學通勤皆有革命性之助益。

通勤通學自行車道系統

由於通學道與學校區位之選定並無明確法令規範與規劃制度,易造成學區被主次要幹道穿越、通學道未能有系統的架構、且無適當之步行設施管理制度。加上民眾的守法性不足,常使人行道或騎樓等步行空間被侵占、導致學校管理及維護學童上下學交通安全之措施無法落實,影響學童之交通安全,上述情況已成為現有通學道在建置與維護管理上之重要課題。

本路廊計畫旨在規劃以通勤、通學為主之市區自行車路網,在本案經費預算額度上限內設計(含監造)至少包括自由路及重慶路兩條幹道之自行車道,串連現有世賢路或其他自行車道,提高嘉義市民使用綠色交通工具(自行車)的意願與機會,並結合大眾運輸,提昇嘉義市大眾運輸使用意願與服務品質。

 
   

 

環市觀光休閒自行車道系統

本計畫環市路線以能提供嘉義市民漫遊嘉義市人文歷史景點、體驗自然生水岸風光並品嘗在地代表美食,再以專用道為優先劃設的原則下在對既有自行車道進行檢視優化,對於現況進行勘查找出推動關鍵,使得本計畫能達到水綠串連,悠遊嘉義市的目標。

工程效益

◆課題一

世賢路為嘉義著名自行車綠園道,但目前自行車路幅僅1.8m,路線旁樹木浮根嚴重造成路面起伏不平,全線6.6km鋪面有高壓磚、PC地坪、壓花地坪等多種材質及顏色,再加上四維路-文化路段缺乏自行車路線,以致目前騎乘率極低。

◆對策一

1.以人車分道的方式利用快慢車道分隔島上靠近機慢車道側之既有自行車道或人行道規劃為自行車專用道,寬度2.5m之瀝青混凝土為原則。現況無自行車專用道部分,與行人共用為原則,並架設立牌( 22-1),路口鋪面及形式雜亂,統一改善。

2.既有設施部分已毀損,重新檢視以耐久材設計休憩空間。

3.部分路段綠帶植栽雜亂過密,自行車道通過或路口處視設計內容進行疏伐。

◆課題二

本計畫路線中整合串連嘉義市既有自行車路線,主題定位不清缺乏自明性與意象。

◆對策二

1.統一並配合在地風格進行自行車道沿途之規劃設計。

2.為塑造並延續整體計畫範圍道路與景觀遊(休)憩點位,形塑景觀綠廊特色,應先行確立景觀計畫與CI設計做為景觀改造的指導方針。

3.對於視覺景觀元素與串連系統之主題配合與品質控管。

4.利用景觀綠廊建立重要軸線意象,強化過路者視覺印象,引導遊客進入社區並延長停留時間。

5.擴大周邊聚落與產業之發展,塑造休閒農業帶狀連接系統,增加社區產業的深度,引導過路者深入地方產業與休閒農業活動之體會。

6.結合周邊區域之景點系統串連,創造旅遊帶狀連結完整度。

◆課題三

社區居民及自行車使用者藉由規劃的路徑漫遊嘉義市,移動過程對於騎乘者安全及與既有交通動線產生交叉通過的情形,產生潛在使用的安全問題。

◆對策三

1.選線之初將會避開交通衝突大的路線,以鄉間道路優先規劃。

2.行經必要交叉路口時,交會處前後需50公尺設置警告標誌並配合交通單位進行路口號誌管控,以提醒假使人小心行人及自行車通過。

3.利用反光設施或標誌警告車型及人行注意。

4.加強路段限速及自行車道優先……等警告標示。

◆課題四

南部夏季氣候炎熱潮濕,白天日曬炎熱,部分道路或農路並無任何遮蔭,影響自行車騎乘意願,降低自行車道使用率。

◆對策四

1.加強自行車道兩側鄉土植栽之綠化提供遮蔭,並配合水圳溪流等自然資源調節生態微氣候,提供自行車騎士一個舒爽涼快的騎車環境。

2.考量夜騎族群應加強自行車沿線夜間照明。

3.未來自行車道建構完成後,可考量與便利商店、社區活動中心、廟宇等已有簡易盥洗及休憩空間的地方結合,規劃為鐵馬驛站提供置物櫃、打氣、簡易淋浴設備,騎士在結束自行車遊程後可以簡單梳洗,保持運動後之清爽。

◆課題五

蘭潭環潭自行車道目前是嘉義市著名運動體能挑戰路線,但因其受路寬限制目前機車、汽車、自行車、行人互相爭道。

◆對策五

1.外推1.5m設置人行專用道,人車分道,保障環潭道路用路人安全。

2.人行專用道外推方向原則:第2副壩-濟福宮為靠嘉義大學側;濟福宮-崇仁護校為靠潭側。

3.第二副壩位置優先考量水庫安全,此人行專用道以畫線或鋪面材質改變方式與既有道路共用。

工程範圍

本計畫為提升嘉義市綠色路廊完整度,依照107年1月26日內政部營建署關於本計畫內容督導之建議,以現有市區外圍休憩廊道進行串聯,建構環市自行車廊道,完成嘉義市區縱橫向及環市綠色路網。為了改善自行車道缺乏相互串連路線,無法形成路網,發展受限,本計畫針對現有市區外圍自行車道進行串聯,並以專用道為主要設置原則,共用道為輔助。本計畫之範圍為環市串連大環部分,其全區路線串接路線圖如下圖所示。

圖1 全區路線串接路線圖

圖1 全區路線串接路線圖

工程背景─改善前

一、自行車串聯路網分析

依據原提案計畫嘉義市雙環綠色綠廊之串聯規劃,觀光休閒廊道總長度約46公里。經勘查路線後,分析如下:
(一)提案路線原意為串接嘉義市7大自行車道,但與市區核心景點無法串接。
(二)荖藤里東側受到往忠孝路(省道台一線)及縱貫線鐵路的阻隔,僅有兩處平交道路口可以穿越;比較適宜的路口是宏仁女中校門前方路口。忠孝路路段雖為自行車環島一號路線,然而省道台一線為民雄、大林通往嘉義市之主幹道,且本區域是後湖工業區聯外主要道路,加上嘉義市公車總站位於此路口,因此大型車輛來往相當頻繁且車速極快。
(三)原規劃自行車道路線穿越忠孝路後沿朴子溪堤防道路往南前行,至台林街口右轉與台林街共線,再自義教街542巷左轉進入,目的是要串連頂庄自行車道。但因台林街在台林橋路段坡度極大,車速較快;且後湖工業區有大量重型車輛經由台林路往國道三號,加以台林路路寬不足,僅為2線道,自行車左轉義教街542巷處號誌設置困難,自行車騎乘極不安全。為往後自行車騎士安全考量,不建議騎乘於大型車輛來往頻繁之路上,且義教街542巷局部路段路寬不足3M,且道路狹窄而緊貼民房,不利自行車騎乘。總結此一路段現況勘查結果,原規劃串連路線頗有疑慮,應取消。
(四)頂庄自行車道總長共0.5公里,過去曾是台糖鐵路的行經路線週邊多自然生態保持完整,有如世外桃源,將當地特有的獨角仙生態棲地透過解說讓遊客來訪時也能踏入生態教室般的收穫,除此之外,這裡也是當地居民時常來散步、垂釣的休憩空間,自然生態自行車道沿線設至涼、亭座椅導覽解說牌等,是一條設施完善的自行車道。行車道往南接至林森東路,林森東路約10米寬且設有2.5米機慢車優先道的配置適合自行車的騎乘。
(五)圳頭里社區由文財神開基祖廟旁巷道林森東路470巷進入,社區內有局部路段較窄寬度約2.5米左右,僅限機車及自行車通行,長度約200米,該路段前後高差約10米,主要以當地社區居民通行為主,遊客較不易來訪,因無特色景點,且道路狹窄錯綜複雜,容易迷失方向,因此不建議設置自行車道,應另尋其他替代道路接至蘭潭休憩廊道較佳。
圖2 自行車串聯路網分析

圖2 自行車串聯路網分析

圖2 自行車串聯路網分析

(六)自行車串聯路線自蘭潭環潭車道系統接出後,沿學府路出行至彌陀路。原規劃路線過忠義橋右轉親水路,至軍輝橋右轉上橋,過軍輝橋後左轉進入湖仔內重劃區,最後接入嘉油鐵馬道。因忠義橋南側屬於嘉義縣中埔鄉,且軍輝橋、忠義橋車流量極大。建議改採穿越興建中之八掌溪親水公園,經由吳鳳南路進入湖仔內重劃區。另外八掌溪畔又有相當出名的黃風鈴木步道以及歷史悠久的道將圳古蹟,故建議若能沿著河畔將其景點串連至環市路線中將會是其路段一大特色。
(七)嘉油鐵馬道總長3.1公里,其動線貫穿都市、鄉村與農田,其規劃景觀綠帶、休憩步道及自行車道,在原有鐵道兩側鋪設各2公尺寬的自行車道中央為1.2米人行道,行經荷花池、濕地、休憩涼亭,是一處充滿觀光、美學、生態、休閒的路段。
二、現況道路分析
從道路空間的安全舒適性、空間連續性、景觀生態性及環境意象,探討環市自行車道各路段說明現況問題,期望能藉由使用者活動觀察、道路環境分析,提出利於建構自行車道路網之可行方案。
(一)道路寬度
以下將就前述道路評估三大向度,對於本計畫各大小街道巷弄進行通盤檢討,並將範圍道路等級分為三類,相關說明如下:
1. 6M以下-頂庄社區段自行車道、盧厝堤頂、嘉油鐵馬道。
2. 6~9M-環潭路段、忠義堤防、八掌溪防汛道、高鐵大道。
3. 9M以上-文化路(香湖公園側)、林森東路段、盧義路段、興美-湖美路段。
圖3 現況道路寬度說明圖

圖3 現況道路寬度說明圖

(二)各路段分析
1.世賢路三段

圖4 路段分析-世賢路三段

圖4 路段分析-世賢路三段

2.世賢路二段

圖5 路段分析-世賢路二段

圖5 路段分析-世賢路二段

3.世賢路一段
圖6 路段分析-世賢路一段

圖6 路段分析-世賢路一段

4.林森東路段

圖7 路段分析-林森東路段

圖7 路段分析-林森東路段

4.盧義路段
圖8 路段分析-盧義路段圖8 路段分析-盧義路段

5.環潭路段
圖9 路段分析-環潭路段
圖9 路段分析-環潭路段

圖9 路段分析-環潭路段

6.小雅路段
圖10 路段分析-小雅路段

圖10 路段分析-小雅路段

7.學府路段
圖11 路段分析-學府路段

圖11 路段分析-學府路段

8.忠義堤防道
圖12 路段分析-忠義堤防道

圖12 路段分析-忠義堤防道

9.彌陀路

圖13 路段分析-彌陀路

圖13 路段分析-彌陀路

10.吳鳳南路547巷圖14 路段分析-吳鳳南路547巷

圖14 路段分析-吳鳳南路547巷

11.興美六路
圖15 路段分析-興美六路

圖15 路段分析-興美六路

12.湖美路一段
圖16 路段分析-湖美路一段

圖16 路段分析-湖美路一段

13.垂楊路

圖17 路段分析-垂楊路

圖17 路段分析-垂楊路

三、現況照明及植栽調查分析
本章節主要探討道路周邊的喬木與現況照明設施,僅調查各路段綠帶內主要種類的喬木與路燈系統。
(一)現況植栽 
植栽保存考量歷史記憶、地標及象徵意義、景觀效果及觀賞性等條件,樹齡10年以上之原生樹種,具保存價值,應予現地保存,惟需進行疏枝以降低對車輛行駛之潛在安全疑慮。開花景觀樹種則反映地方特色及生活樂趣,具保存價值,應予現地保存,並加強管理維護。
圖18 現況植栽一覽表
圖18 現況植栽一覽表
圖18 現況植栽一覽表

圖18 現況植栽一覽表

圖19 現況植栽分佈一覽
圖19 現況植栽分佈一覽

(二)現況照明設施 

道路路燈,世賢路全段近期已換裝LED高桿路燈。但環市路線北側之後湖、盧厝防汛道周邊路燈仍為舊式電線桿共桿路燈,其中盧厝防汛道後半段現況皆無設置照明設施,恐有騎乘安全疑慮。頂庄社區雖近期已設置專用高桿路燈,但有部分已損壞,急需檢查損壞原因,更換燈頭或線路檢修。考量經費及急迫性,未來環市自行車道路線中應優先以世賢路、後湖堤頂、盧厝堤頂級環潭人行步道專用道部分優先建置照明。
圖20 現況照明設施

圖20 現況照明設施


圖21 現況照明設施分佈一覽
圖21 現況照明設施分佈一覽

計畫內容

(一)解決嘉義市自行車道現況既有沉痾,透過設施更新、路線串聯之策略,並與周邊社區及產業共同發展,提高觀光遊憩價值且產生自我收益之正向發展循環為目標。
(二)針對既有自行車道進行連結,並以專用道為設置目標,建置嘉義市完整的自行車路網,以吸引遊客來訪騎乘,帶動觀光展業發展。
(三)以低碳、人本為前提規劃自行車專用道,建構無縫接軌之環境,使民眾與遊客舒適、安全的暢遊嘉義市,並透過標誌、標線、里程牌及解說牌等設置將地方區域路網及重要文化觀光景點串連,建構嘉義市市區之綠色生活交通網絡,達到永續觀光發展之目的。

 

工程標的

一、環市自行車道路線擬定 
路線選擇是自行車道規劃中關鍵的一環,本計畫依據現勘調查結果,與多次跨局處會勘討論後,依安全性、生態性、趣味性、教育性、交通轉運等考量交相比對,透過分析方式,經由自行車道之串連將各空間片段化零為整,創造與水綠相偎相依的漫遊路徑而篩選出本計畫環市自行車道系統路線方案。
環市自行車道40公里路線依據嘉義市空間及周邊環境特性以台1線(忠孝路)接吳鳳南路為界,將環市自行車道分為大環以暢遊鳳梨田、牛稠溪、八掌溪、蘭潭環潭水岸風光為主 23公里的「田園水岸慢遊-東環線」;以及串接荖藤里自行車道、文化路、世賢路自行車道、嘉油鐵馬道自行車道17公里的「市區樂活休閒-西環線」,再跟蘭潭環潭路線鏈結完善大環串小環的終極目標。 
藉由與區域性路網或其他運具之結合,提供完整的自行車路網將吸引外來觀光者使用,不僅可以創造出嘉義市目前缺乏的自行車相關租賃產業之契機,同時能增加外來觀光者於計畫區內之遊憩活動與消費,活化、甚至促成更多元的地方產業成形。 
未來冀望環市自行車道系統的整合,不僅是為遊客塑造一條舒適的旅遊動線,而更重要的是考量貼近在地生活的居民,結合生活路徑藉著生活環境美學之營造,讓沿線景觀與閒置空間每一個小細節都能充分的展現他的場域故事,以此提升生活環境質感。
圖22 空間特性圖
 

 

圖22 空間特性圖

圖23 環線主題圖
圖23 環線主題圖

二、自行車道系統設計
本計畫自行車道路線依照重要節點及周邊環境特色將整體路網畫分成兩個環線,分別為「東環線-田園水岸慢遊廊道」14.5 公里;「西環線市區樂活休閒廊道」10.5公里,總長25公里。 
(一)動線方向 
環市路線大多利用既有道路、人行道及綠帶間規劃自行車道,在自行車動線規劃依照目前車行方向規劃減低交通衝突。其中世賢路自行車道以既有道路兩側綠帶為主,因此依循原規劃兩側自行車道一去一回,其餘嘉油鐵馬道、彌陀路後湖堤頂,盧厝堤頂、頂庄自行車道為自行車專用道。
圖24 動線方向

圖24 動線方向

(二)交通路口 
1.自行車專用穿越道 
為保障自行車騎士之安全,避免在交通交會處與汽機車及行人爭道,擾亂交通秩序,應於各道路交會路口就自行車道路徑特別劃設專用穿越道,利用標線、鋪面顏色及自行車符號清楚標示自行車行進路徑,同時宣示自行車騎士之路權。 
目前嘉義市部分路段如世賢路、文化路、盧厝路已有自行車道的路口皆是在AC路面上有畫設標線,其中世賢路無任何標誌說明為自行車穿越道。建議未來路口應統一以標線及自行車標誌畫設自行車穿越道;對於多路口匯集交通量較大的路口除劃設自行車穿越道外,應再以鋪面顏色(磚紅色)改變來提醒用路人。
 圖25 路口運用彩色鋪面示意圖

圖25 路口運用彩色鋪面示意圖

2.設置減速設施 
於交叉路口前50公尺設置減速設施,將道路鋪面加以粗造化處理,可「減速標線」(用以警告駕駛人前方路況特殊)、「慢」字(用以警告駕駛人前方路況變遷),車輛應減速慢行。
圖26 設置減速設施

圖26 設置減速設施

3.設置自行車專用號誌 
於交叉路口設置自行車專用號誌,以確保騎士安全,並提高汽車對通過馬路之行人與自行車之注意力,增加路口交通之安全。設置於交通量較高,惟需先行與道路交通主管機關協商後執行。目前環市自行車道依照現有路口交通號誌,惟世賢路因路寬90m,穿越路口時不易發現對向燈號,建議在幾處重要穿越路口綠帶處加設行人或自行車穿越號誌。
圖27 交通路口設置表

圖27 交通路口設置表

三、既有自行車道優化檢討 
提供自行車騎士良好之騎乘經驗,規劃各項服務設施,未來串連行車動線、指示標誌等系統,便能完整提供自行車道應有之機能。本計畫環市路線串連嘉義市已有自行車道,因此在基礎及服務設分為既有自行車道優化檢討及新畫設路段2部分 
(一)世賢路 
世賢路自行車道主要的課題與優化作為說明如下: 
1.自行車道路線交錯不易辨識、鋪面材質多樣且寬度僅1.5~1.8m,以舒適騎乘空間來說,自行車道改善: 
(1)本計畫會以快慢車道分隔島上靠近機慢車道側之既有自行車道或人行道規劃為自行車專用道,寬度2.5m之瀝青混凝土為原則。 
(2)為避免目前因竄根造成鋪面破壞,自行車道重新鋪設時在兩側增設阻根板。 
2.現況無自行車專用道部分(四維路-文化路),與行人共用為原則,並架設立牌(遵 22-1),鋪面改用瀝青混凝土,道路兩側增設阻根板。
3.既有木平台部分已毀損,本案以耐久材重新設計休憩空間。
圖28 世賢路休憩空間改善圖

圖28 世賢路休憩空間改善圖

圖29 世賢路自行車專用道改善、平剖圖

圖29 世賢路自行車專用道改善、平剖圖

 圖30 世賢路路口改善圖

圖30 世賢路路口改善圖

(二)嘉油鐵馬道 
現況兩側自行車道紅磚伸縮縫有高低差,造成騎乘不舒適感,由於兩側鐵馬道兩側尚有閒置空間可供利用,因此本路段優化將以:
1.鐵馬道全區修復,L:2801M 
2.新民南京路口修復,L:30M 
3.新增景觀廁所及無障礙廁所1座

 圖31 嘉油鐵馬道優化位置說明

圖31 嘉油鐵馬道優化位置說明

 圖32 嘉油鐵馬道新設廁所位置

圖32 嘉油鐵馬道新設廁所位置

圖33 嘉油鐵馬道改善圖

圖33 嘉油鐵馬道改善圖

環市自行車道路線西環線以嘉油鐵馬道接世賢路自行車道,再轉文化路後進入荖藤里進入社區自行車道,基礎服務設施主要為既有道路標誌及方向指示為主。其中加油鐵馬道接湖美一路的三叉路口,需要負擔原嘉油鐵馬道自行車使用,環市路線加入後,原路口停等空間需要進行改善。
 圖34 嘉油鐵馬道改善示意圖

圖34 嘉油鐵馬道改善示意圖

(三)盧義路 
盧義路原規劃人行道自行車共用,經多次現勘發現人行道對於附近居民而言晨昏散步使用率高,其寬約2.3m。容易有人車衝突,因此建議人車分離,劃設機慢共用道。
 圖35 盧義路專用道改善圖

圖35 盧義路專用道改善圖

(四)蘭潭環潭公路 
昔日諸羅八景多座落於嘉義市東區,具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底蘊,蘭潭風景區與獄政博物館、百年嘉義公園、射日塔等重要景點相連,為最適合漫遊的台灣小鎮之一。蘭潭風景區為嘉義市重要觀光地區,素有蘭潭泛月之美稱,亦屬於歷年來交通部觀光局補助之重點區位及本府經營管理之重要地區。月影潭心裝置藝術、蘭潭後山步道及蘭潭音樂噴泉建立後,遊客數逐年攀升,對於本市觀光旅遊推廣有相當成效。雖景點設施具有一定吸引力,但遊客滯留時間偏短,無法創造直接經濟收益,影響蘭潭風景區觀光發展。 
配合黃市長施政目標,以打造文化新絲路及拚經濟為主軸,搭配已核定之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城鄉計畫-城鎮之心計畫工程,自市區舊城區向外輻射連接獄政博物館、北門驛、阿里山森林鐵路、嘉義公園等嘉義市東區重要景點,打造市區完善步行環境。而本計畫完工後,蘭潭風景區環潭路線將完成最後一哩路,為了迎接遊客前來蘭潭風景區進行自行車運動旅遊活動之遊客,並減少遊客過度集中於蘭潭風景區重要景點位置(蛋黃區),造成交通阻塞等問題,未來擬透過交通分流與轉乘接駁等工具,將私人運具攔截於外圍蛋白區,並透過自行車轉乘或環潭巴士等方式將遊客接送至蛋黃區進行旅遊活動與經濟活動,達到分流目的。再透過本計畫強化蘭潭風景區步行環境建構,營造蘭潭串聯市區之旅遊環境與漫遊小鎮印象延伸,將人潮由東區經由步行及自行車道系統與蘭潭鏈結,建構嘉義市完善旅遊帶及創新旅遊主題。
 圖36 相關計畫空間分佈示意圖

圖36 相關計畫空間分佈示意圖

環潭公路(小公園至大雅路段)現況未設置人行道,現況使用者多行走於既有車道上。考量現有車道寬6M,平時尚須與自行車道共用,在已無縮減車道可能下,為避免人車衝突,新增人行專用道讓人車分離是迫切需要。 
預計新增人行道路現況從第2副壩環潭步道連接至大雅路一段皆未設置人行道,長約2.8公里,現況靠近蘭潭水庫側部分路段設有欄杆;靠近上邊坡側則為明溝。
 圖37 環潭公路(小公園至大雅路段)現況未設置人行道

圖37 環潭公路(小公園至大雅路段)現況未設置人行道

在不影響建議新設人行道步道方案如下: 
方案一:新設人行道架在既有明溝上,寬約1.2M新設人行道。鋪面考量耐用、堅固、低維護率等,使用耐久材來施作,如仿木紋磚等,但部分路段並無水溝,且寬度1.2M為緊鄰車道,部分路段上邊坡轉彎角視線不佳,已造成行車危險。
 圖38 方案一示意圖

圖38 方案一示意圖

方案二:臨潭側設置單邊人行道(採外推棧道寬=1.5公尺)。
小公園開始到福濟宮停車場人行專用道(L約930M)走嘉義大學側,福濟公道崇仁護校則走臨潭側(L約1,870M)。打除既有欄杆厚度約70公分,部分車道與欄杆間有腹地者直接施作人行道,無腹地者則以外推棧道方式施作。

 圖39 方案二說明圖

圖39 方案二說明圖

圖40 人行專用道(腹地不足外推)

圖40 人行專用道(腹地不足外推)

圖41 人行專用道(腹地足)

圖41 人行專用道(腹地足)

四、自行車道節點 
除路線規劃外,依據路線長度、腹地大小及功能性,自行車道路網亦必須針對節點作規劃。本計畫規劃節點為兩個層級,分別是作為資訊及公共服務設施提供之起迄點、提供休憩空間、及能夠增加騎乘樂趣並稍事休息之休憩點;其規劃位置如圖所示。
 圖42 自行車道節點規劃示意圖

圖42 自行車道節點規劃示意圖

(一)起迄點 
起迄點首要需考量交通轉運及服務設施之腹地空間,本計畫規劃於香湖公園、綠映水樣公園(建置中)、港坪運動公園、蘭潭泛月廣場(建置中)三處設置起迄點,分別服務汽機車轉運遊客及大眾運輸接駁遊客,其中綠映水漾公園、蘭潭泛月廣場各有另案計畫建置。作為自行車道起迄點,必須擁有以下設備: 
1.自行車意象標誌 
2.停車場/簡易型停車場 
3.自行車租賃中心 
4.自行車維修部 
5.自行車資訊站(非必要) 
6.公共廁所 
7.垃圾桶 
(二)休憩點 
在一定距離或有重要景點處,規劃一處空間提供簡單的公共服務設施。本計畫規劃休憩點有兩個類別:一為利用現有服務性設施或可提供簡易餐飲的便利商店,且位置適中,分別位於世賢國小前方(既有)、精忠國小、路線上7-11及全家便利商店;一為篩選景觀優美、腹地足夠,設置遮蔭與休憩用設施,以提升自行車騎乘之樂趣,分別位於世賢國小前方(既有)、嘉油鐵馬道紅瓦厝站、世賢路新民路口。作為自行車道之休憩點,須擁有下述設備: 
1.公共廁所(非必要) 
2.遮蔭空間/設施 
3.觀景腹地(平臺或草地) 
4.短暫休憩設施

五、自行車道植栽系統 
本計畫區域之植栽系統規劃有三項主要目的:提供自行車道遮蔭、植栽美化以提升遊憩環境品質、利用植栽特色增加遊憩吸引力。針對此三項主題,衍生出之植栽計畫有「遮蔭植栽計畫」、「植栽選種計畫」等。 
(一)遮蔭植栽計畫 
由於台灣氣候炎熱,沿路遮蔭成為對自行車道最基本之要求。因此,首要必須推動之植栽計畫便是遮蔭植栽計畫。依據植栽調查可得知沿線自行車道植栽現況以世賢路、嘉油鐵馬道、吳鳳南路547巷樹木成林最為舒適;部分區段現有植栽但遮蔭效果不佳,湖美一路、興美街新植尚未成蔭。未來將在條件許可路段種植遮陰樹種,達到串連環市觀光休閒自行車系統之沿路植栽,形塑一個舒適的自行車騎乘環境。其植栽選用將依下列原則進行: 
1.選擇應以耐候性強、多年生、低維管的樹種為主。 
2.種植位置可配合座椅或自行車休憩點。 
3.栽植應強化其多樣性,以創造不同物種之棲息空間;此外,誘蝶、誘鳥、及蜜源植物的種植亦可強化物種之豐富度。 
4.河岸邊可配合生態護岸栽植固堤植物,如茄苳、九芎、柳樹等,於水域並可栽植水生植物,營造自然的親水空間。 
5.選用遮蔭效果佳之樹種 
6.選用季節特色明顯之樹種
 圖43 植栽遮蔭提高自行車道騎乘意願

圖43 植栽遮蔭提高自行車道騎乘意願

圖44 植栽選用示意

圖44 植栽選用示意

 

通勤通學自行車道系統

本案通勤通學專用自行車道路廊範圍:至少包括自由路及重慶路,其中,自由路自行車道約為2.6公里(雙向分隔島),重慶路自行車道約為1公里,合計共3.6公里,並設計專用廊道之使用材質及型式,用以串連現有自行車道。其中建議的自行車專用道為自由路與重慶路兩個路段,本案依據此規劃報告內容接續設計,於當初提報亮點計畫時,亦以此兩段路段為標的。因重慶路路段另有道將圳沿線整治之計畫工程案件重疊,避免有重複設計之虞,故先將重慶路標的取消,改提其他替選標的。

工程效益

課題:

˙自由路與橫交路口無行人穿越專用號誌。

˙世賢路與自由路口行人與車輛通行混雜。

˙新設路線須考慮行車車行安全與轉彎路口之安全設置。

˙與現有自行車道沿線的串聯(系統化)橫交處理。

˙快車道須有護欄或綠籬區隔空間保持安全。

對策:

˙以行人安全與順暢騎行位主要目標。

˙依據交通部運研所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標準設置。為目的性之騎乘,以快速通行、指標明確、路網連接為主要需求。

˙依據營建署都市人本交通規劃設計手冊路口劃設標準,改善既有路口問題,以達到人本空間、明確路線引導等安全路線。

˙設置於現有快車道之人行道須有護欄保持安全

工程範圍

自由路周邊以住宅區為主、另外還有許多的國中、小學。自由路總寬約為90米,車道設置分別為快慢車道寬度約為11米-為雙向三線道。其中快車道內側為大客車專用,另外兩線為快車道;機慢車寬度為9米,分隔快慢車道的中央綠帶為18米以及人行道各2米。

圖1 工程範圍示意圖

圖1 工程範圍示意圖

圖2 自由路段專用道規劃範圍

圖2 自由路段專用道規劃範圍

工程背景─改善前

自由路現有道路路總寬為90米左右,車道設置分別為快慢車道寬度約為11米為三線道。其中快車道內側為大客車專用,另外兩線為快車道;機慢車寬度為9米,分隔快慢車道的中央綠帶為18米。

由於慢車道由於車流不大,因此前期規劃預計將靠近快慢車道分隔島側之慢車道空間,劃設2米寬度作為自行車專用道使用,再運用0.5米之快慢分隔島綠帶空間,總計新設2.5米寬的通勤通學專用道。

經現地勘查發現,機慢車道寬度雖為9米,但實際在道路左右側都被停放汽車所占用,道路寬度實際可提供通行寬度僅存4.5~5米。且路燈以及台電電力設施等設置位置皆在靠進慢車道的綠帶側邊,故欲使用綠帶的0.5米做為自行道的寬度,在執行上的經費與時程都會增加,實際可行性並不高。

另外在路口銜接上也易與右轉車輛以及進入慢車道的大量機車有較多交會的機會,發生危險碰撞的情況也比較高。沿著自由路,沿線空拍,發現自由路因為道路寬度較寬,車流量雖不是最高,但是車速都相當快,故未來在設置自行車道時須考慮週邊行車車速造成的實質行車因素與隱性的心理影響因素。

 圖3 自由路路線路口空拍照片

圖3 自由路路線路口空拍照片

圖4 自由路沿線照片

圖4 自由路沿線照片

圖5 自由路人行道現況圖

圖5 自由路人行道現況圖

圖5 自由路人行道現況圖

圖6 原規劃與設計方案檢討與對照

圖6 原規劃與設計方案檢討與對照

圖7 自行車道初步路網斷面型態建議分布圖

圖7 自行車道初步路網斷面型態建議分布圖

計畫內容

本計畫旨在規劃以通勤、通學為主之市區自行車路網,設計至少包括自由路及重慶路兩條幹道之自行車道,串連現有世賢路或其他自行車道,提高嘉義市民使用綠色交通工具(自行車)的意願與機會,並結合大眾運輸,提昇嘉義市大眾運輸使用意願與服務品質。

其中,自由路自行車道約為2.6公里(雙向分隔島),重慶路自行車道約為1公里,合計共3.6公里,並設計專用廊道之使用材質及型式,用以串連現有自行車道。然而重慶路自行車道路廊之範圍與目前嘉義市「綠園道-道將圳水環境改善計畫」之範圍有部分重疊,故此標的需再重新評估更適合的範圍。

工程標的

自由路路段規劃構想

以目前自由路現況來說,90 米寬的道路在橫交的行人穿越使用上,有很大的不便。從世賢路往市區方向至友忠路,共有八個橫交路口,所有路口皆無行人專用號誌,除此之外,在北安路口,保安宮前,有一段連行人穿越線、庇護島都沒有。

故希望透過本次環市串連的計畫來提升道路品質,以人本為主,同時考量行人的通行安全以及自行車專用道的規劃設置。

設計方案將老舊及使用率低之內側人行道加以改建,施工界面較為單純且活化空間使用,自行車通行較安全、順暢。既有人行道之樹木因樹穴範圍小,生長亦受到限制,故移植至原土層的綠帶之中,將會給予植物更大的生長空間。未來將可提供騎士更多涼蔭,造就人與自然雙贏的局面。

由於環市自行車道系統路線以嘉義市外環串聯為主,在使用的定位上較屬休閒型自行車道類型。而自由路的通勤通學的專用路廊,為通往市區中心內的主要道路,未來建置後所使用的強度與頻率肯定高於休閒騎行之使用。除考量基本的安全性之外,更具有嘉義市區自行車專用道示範道路的代表地位。為加強市民對於自行車專用道的設置安全與宣導,所以依據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174條規定:自行車專用道為磚紅色來設置。使騎士可以快速、明確導引到正確的路徑上,並設置自行車專用號誌,維護自行車騎士路權,以下將針對自由路之自行車道用路權、路口改善、及部分路段須架高、排水方式、區隔車道及自行車道空間之方式等做說明。

一、自行車專用道

參考「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第五章針對自行車道之型式分類及「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自行車道類型依其使用路權可分為自行車專用道路(A級路權)、自行車專用車道(B級路權)、自行車與車輛共用車道(C級路權)、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D級路權)共四大類型。綜合上述考量及因素,其中以自行車專用道路(A級路權)適用本案通勤通學路廊規劃。

自行車專用道路(A級路權)

只供自行車使用,不容許其他機動車輛進入使用,通常與機動車輛道路分離設置,該條道路即稱為自行車專用道路。自行車專用道路設置之主要目的在提供自行車族們一個安全、舒適、具景觀美質之騎乘空間,故於規劃路線之環境許可、路徑寬度充裕之狀況下,建議儘量以自行車專用道路之方式劃設規劃之。

圖8 自行車專用道路

圖8 自行車專用道路

二、路口改善

優良之道路交叉口設計能促進車輛與行人流動效率與安全性,因此改善不良道路交叉口為提升市區道路運轉效率之重點項目之一。從行車角度考量,簡化路口動線並增加人、車反應時間與反應距離為改善道路交叉口主要操作方式;從行人角度而言,則以縮短路口穿越距離並擴大路口停等空間面積為符合人本精神的改善方式。本節設計參考圖以大型正交路口與大型斜交路口為主體對象,分別提出配置圖供參考,整理出改善道路交叉口基本三點原則:

(一)道路儘量修正為直角交會,減少視野上之死角。

(二)擴大路口停等空間面積來縮短行人路口穿越距離,必要時於路段中設置庇護島保障行人分段穿越安全。

(三)避免多支道路交會於一點,實務若遇此情況時,優先考量將小於45度夾角之道路調整轉向,避免與其他向道路交會或將其改為步行空間或單行道。

大型路口

道路寬度通常超過20公尺、車道數為6車道以上,人行道寬度通常較寬(超過2.5公尺)、自行車可與行人共用人行道、機車需採兩段式待轉,一般會將自行車穿越道及庇護道納入設計考量,由於路口寬度受斜交路口交角影響,路口寬度及行人通過路口的距離因交角變小而增長,故區分為正交路口與斜交路口,差異說明如下。

1.大型正交路口:

行人穿越道係與道路正交,通過路口距離最短,建議道路中央設置庇護島可縮減行人單次穿越路徑的長度。為考量行人與自行車道使用者之間的動線,建議路口處,自行車動線規劃於快車道側,人行動線規劃於慢車道側,人行、自行車動線分離,降低事故發生。

圖9 大型正交路口配置示意圖

圖9 大型正交路口配置示意圖

圖10 路口動線配置示意圖 

圖10 路口動線配置示意圖

2.大型斜交路口:

為儘量縮小路口寬度及行人通行路徑,在未設置庇護島的分支,為使行人能以最短路徑穿越至對向,行人穿越道採與道路正交方式劃設,在有設置庇護島的分支,行人穿越道可採Z字形劃設,或採與斜交分支同向的角度劃設,行人通過路口距離雖增長,但行人穿越道與行人行進路徑較為一致,茲舉60度斜交路口為範例,詳見下圖。

圖11 大型斜交路口配置示意圖

圖11 大型斜交路口配置示意圖

由於自由路的現況路口處的畫設的人本空間並不完善,例如無障礙空間、人行動線等,建議自由路的八處路口應依據營建署頒佈之都市人本交通規畫設計手冊,規劃出友善的人行及自行車通道。

圖12 自由路路口現況

圖12 自由路路口現況

自行車與行人共用人行道時,在路口處的人車動線較複雜,往往自行車在通過路口時易與停等的行人產生衝突,自行車於路口處停等時亦會阻礙穿越路口的行人動線,因此建議當自行車與行人共用人行道時,於路口處應有周全之配置。路口處劃設「自行車停止線」可規範自行車在路口處停等的位置、避免阻礙行人通過,由於自行車通行較行人迅速,建議自行車停等位置需遠離路口,將優先通過路口的位置讓給行人。以下依人行道路段上是否有劃設自行車道或混用的類型,說明如下:

1.雙向皆劃設自行車道

在號誌化路口處建議劃設「自行車導引線」及「自行車停止線」,如路口處有劃設自行車穿越道時,需與人行道上之自行車穿越道銜接。

圖13 雙向皆劃設自行車道時

圖13 雙向皆劃設自行車道時

2.一向劃設自行車道、一向與行人混用

人行道僅單向有劃設自行車道時,在混用的路段上無「自行車導引線」連接,宜劃設「自行車停止線」規範自行車停等位置。

圖14 人行道僅單向有劃設自行車道時

圖14 人行道僅單向有劃設自行車道時

3.雙向皆為與行人混用

人行道雙向路段皆為混用型式時,路口不劃設自行車穿越道線及導引線,但兩端宜劃設「自行車停止線」規範自行車停等位置。

圖15 雙向皆為與行人混用時

圖15 雙向皆為與行人混用時

三、自行車道排水

自行車及鄰近排水處理原則:

˙自行車道(AC路面)設置橫坡2%,將地表逕流導入綠帶自然入滲。

˙自行車道(架高地坪段)雨水可順著路面宣洩至下方地面入滲。

˙自由路北側為側進式邊溝,上層人行道打除,原則上不擾動既有側溝。

˙自由路南側,邊溝位於路側,自行車道闢建不影響側溝。

圖16 自行車道排水處理示意圖

圖16 自行車道排水處理示意圖

四、自行車道架高

在自由路現況中,南側現況普遍人行道樹樹徑較大,且快慢分隔島中的樹木也較相鄰人行道側且部分有浮根狀況,為避免大量移植樹木,建議可將未來的自行車道架高,保留樹木,且排水更無疑慮。分隔方式,依據「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自行車道與一般車道及人行空間之區隔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實體分隔:包括緣石、護欄、車阻、欄杆、植栽槽、綠籬及回覆式防撞桿(分隔導桿)等方式。

˙非實體分隔:以交通標線進行分隔,其設置建議依「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辦理。

圖17 架高案例照

圖17 架高案例照

五、護欄

目前自由路現況人行道約250公分左右,加上現況人行道樹穴為100公分左右,然而依據前文自行車道寬度不得小於兩米,因此建議空間較侷限路段採用護欄區隔道路與自行車道之空間,增加使用者的安全性。

依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頒布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自行車護欄之設置目的包括區隔空間,空間範圍界定;防止危險;規範可使用範圍及禁止進入範圍(包括人或動物)及動線之導引。設置原則如下:

1.設置位置

設置於高程落差大之路側、溝渠邊、水岸邊(湖邊、河邊、海岸邊)、橋樑上之自行車道或設置自行車牽引道,因考量騎乘安全必要時設置護欄。護欄建議與自行車道留設有0.25公尺寬之側向安全淨寬,以增進駕駛人之安全。

2.設置高度

高度設計上除安全考量外,建議顧及避免遮蔽視野範圍,需依據現地條件及環境景觀設計護欄高度,高度以1.1~1.4公尺為原則。在緊鄰水岸邊(湖邊、河邊、海岸邊)、山崖邊及緊鄰高程落差較大之地點,因考量不慎跌落無緩衝空間有立即之危險,建議其護欄高度至少要有1.2公尺以上。

3.設置型式

(1)護欄設置型式建議兼具景觀通視性,以鏤空方式設置。

(2)護欄型式儘量避免設有可供攀爬之水平橫條,若為結構支撐考量則可適當設置,另在行人與自行車會停留地點之欄杆建議避免可供直徑 10 公分物體穿越之鏤空。

(3)造型宜簡單,避免複雜之圖案型式設計,並建議與環境特性及自行車道形式融合。

4.材質

(1)材料選用以耐候性佳之材質為優先考量。

(2)材質選用以天然材料為最優先考量,並將維護之難易納入考量。

(3)依現地環境之自然材質特色及氣候狀況,選擇與環境結合度高之材質設置。

5.護欄之長度

護欄所須之長度建議考慮被防護區域與道路平行之長度及護欄入口之展開長度,並包括護欄下游端之展開長度等。

六、自行車道旁植栽種植要項

  1. 路口為保持良好行車視距,距路燈號誌及道路交叉口10公尺內,宜栽植高度低於0.5公尺之灌木或草花;距停止線50公尺內之植栽帶,於駕駛人視線水平高度5.5度仰角區間內之枝葉,建議適當剪除。
  2. 車道出入口或自行車道標誌系統旁,避免種植大型喬木遮蔽視線,另植栽建議距離自行車道至少0.5公尺,避免植栽影響騎士的騎乘。
  3. 綠帶寬度在13公尺以上者,可以栽植三排以上之喬木;綠帶寬度在7公尺(含)~13公尺間者,可以栽植雙排或交錯三排喬木;綠帶寬度在1.5公尺(含)~7公尺間者,可以栽植單排或交錯雙排喬木;綠帶寬度在1.5公尺以下者,可以小型喬木或大型灌木列植。
  4. 如果用地許可條件下,自行車道旁建議規劃喬木之植栽空間,植樹穴面積建議依樹木大小決定,但建議不宜小於1.5平方公尺,且植樹穴得設計鋪面進行鋪蓋,並可配合自行車道道佈設形式,實施連續性帶狀設計。
  5. 喬木之植樹穴建議以適於該樹種之良質土壤回填,植栽帶的植穴土壤厚度,草本地被植物建議在15公分以上,灌木類建議在30公分以上,淺根性喬木建議在60公分以上,深根性喬木建議在90公分以上,且覆土建議低於植樹穴旁之鋪面或緣石,並調整自行車道坡度,讓雨水集中流向樹穴。
  6. 為確保樹枝下通行的基本高度,故自行車道的植栽帶自樹穴邊緣起50公分,其分枝高建議在2公尺以上,且植栽高度與電力線建議保持適當距離,以策安全。
  7. 自行車道植栽設考慮適當之植栽距離,依喬木樹冠大小定樹距為4至15公尺,種植方式建議以免影響鄰近建築物或遮擋商家廣告招牌,並避開住戶門面及共同進出口且對齊各隔戶間種植,並儘量與鄰接建築物之柱子對齊,以不阻擋住家、商家出入為原則。
  8. 自行車道植栽灌木高度建議在0.9公尺以下,設置建議避免視線阻隔性,造成不安全的環境死角。人身體可及處,避免種植有毒性、含刺等,具潛在危險性的植物。
  9. 自行車道植栽種植建議以符合自然、原生性為原則,並考量多層次綠化方式,增加環境的多樣性;喬木可選擇樹幹挺直高大、枝葉濃密、深根性、耐風、抗污染之高層開展形樹冠為主。
  10. 植栽高度與電力線建議保持適當距離,以策安全;電線桿前後2公尺範圍內不建議種植大型喬木。

 七、通勤通學自行車道配置說明

圖18 自由路現況視角說明圖

圖18 自由路現況視角說明圖

圖19 自由路規劃方案與設計方案對照說明圖

圖19 自由路規劃方案與設計方案對照說明圖

因應現況環境不同,以四種不同改善方案,將自由路鄰近快車道側之人行道改善為自行車專用道,以下根據現況人行道之樹穴與快慢分隔島之距離是否符合自行車道最小寬度兩米,及樹徑大小是否大於或小15公分,為相對標準,以部分移植為宗旨,減少生態衝擊。

圖20 TYPE A現況斷面、改善示意圖

圖20 TYPE A現況斷面、改善示意圖

圖21 TYPE B現況斷面、改善示意圖

 

圖21 TYPE B現況斷面、改善示意圖

圖21 TYPE B現況斷面、改善示意圖

 圖22 TYPE C現況斷面、改善示意圖

圖22 TYPE C現況斷面、改善示意圖

圖22 TYPE C現況斷面、改善示意圖

圖23 TYPE D現況斷面、改善示意圖

圖23 TYPE D現況斷面、改善示意圖

 圖24 自行車道斷面圖

圖24 自行車道斷面圖

 圖25 自由路設計方案3D模擬示意圖

圖25 自由路設計方案3D模擬示意圖

圖片

3D模擬動畫建置中

進入設施改善工程...

嘉義市

環市觀光休閒自行車道系統
進入設施改善工程...

嘉義市

通勤通學自行車道系統

完工成果照

成果連結

  (一)嘉義市政府-來嘉BIKE訪

  (二)嘉義市亮點評比初評簡報 (請另存新檔)

  (三)嘉義市亮點實地評比會議簡報 (請另存新檔)

施工前後對比照

1. 世賢路一段與北港路口

2. 世賢路一段與竹圍路口

3. 世賢路一段與松江一街口

4. 世賢路二段與玉山路口

5. 世賢路三段

6. 世賢路三段與新民路口

7. 嘉油鐵馬道

8. 嘉油鐵馬道與南京東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