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道路品質-亮點計畫專區
嘉義縣亮點計畫
嘉義縣近年來於台灣國土發展之區域合作模式之架構下,考量自身對外部環境之變遷及內部資源之優勢條件,已將未來發展願景定位為「田園城市」,其中主要提出強化農業生物科技、推動醫療健康產業、及活化田園觀光休閒產業等面向,為嘉義縣未來所扮演之整體發展角色做一綱要性指導。
邁向高品質的田園城市
為實現「田園城市」之發展願景,已擬定「次區域中心、四軸及五大發展區域」之空間推展構想,其中次區域中心為嘉義市及嘉義縣之新縣治所在地之都市核心,規劃為地區行政中心,可提供行政、金融、資訊等相關服務,四軸則分別為工商產業發展軸、悠遊田園風光軸、山原海觀光遊憩軸及濱海遊憩發展軸。
在此發展願景架構下,本計畫將在嘉義縣山、原、海空間架構及觀光遊憩軸帶上,經由整體分析規劃,找出具有潛力之重要亮點,按個案屬性分別提案爭取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城鎮之心工程計畫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之建設經費挹注,並辦理後續之設計及監造等建設作業,完成關鍵且高品質的休憩道路動線,串聯及活化重點城市空間,以推動嘉義縣整體資源保護、活絡地區及觀光發展。
嘉義縣空間發展願景為「圓融有序的田園城市」,主要以太保、民雄、水上作為田園城市發展樞紐核心,整合嘉義市資源,強化各個單元機能發展。同時檢視周邊鄉鎮次核心的空間條件,包括人口分布、都市計畫區與鄉村區、交通串連、服務機能,居民生活需求等,以建構山、原、海特色空間環境布局,說明如下:
一、山:混林農業與生態觀光發展,建議以保育為主,高度控管城鄉發展;
二、原:生產、生態、生存的聚落整體規劃;
三、海:兼具保育與利用,包括鹽田、養殖產業轉型與循環農業發展。
依據全國國土計畫(草案)對嘉義縣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考量各地區空間屬性及發展趨勢,適性規劃出五大空間發展區域,分別為「沿岸韌性發展區域」、「農村鄉村發展區域」、「樞紐核心發展區域」、「農業遊憩服務區域」、「生態涵養遊憩區域」等區域發展定位,如圖1所示。
其中,梅山鄉、竹崎鄉、番路鄉、及中埔鄉等地區位於山區與平原交界處,具備優渥的自然環境條件以及交通聯通的重要性等區位特性,將以「農業遊憩服務區域」的城鄉發展方向,強化生態旅遊服務機能,並體驗嘉義縣在地水源資源的獨特性,打造出山林休閒觀光特色區域。
圖1 嘉義縣空間發展五大空間發展區域構想圖
工程效益
藉由本案的規劃設計,透過聯外道路人行空間之改善、聯外替代道路車行空間之改善,構築為竹崎文峰村與金獅村意象及鏈結未來文創、餐飲或商業活動之慢活徒步空間之典範。
並藉由可及道路環境改善、提升道路景觀品質、塑造景觀美質賞景空間、以及整體環境機能,帶動居民及遊客,活化觀音瀑布休閒遊憩、資源保育與導覽活動。期望經由本案之執行不僅可以強化嘉義縣未來的山區休閒廊道觀光發展,更帶動周邊文峰村及金獅村的居民生活環境與城鎮復甦。
同時,本計畫將建設觀音瀑布聯外道路、地區環境之資源保護、道路周邊地區活絡及景觀營造,形塑竹崎鄉周邊休閒空間之風貌發展,更營造景觀綠美化、觀光遊憩、寓教於樂的環境教育空間。
一、本案預期成果與效益如下:
(一)遊憩:
本計畫案完成後,延續並串聯原有道路空間,得以連結進入觀音瀑布區,實現其風華再現之目標。結合景觀步道及地區產業風貌,落實休閒遊憩環境。
(二)生態:
透過觀音瀑布聯外道路之整建及自然植生綠美化,結合現地五星景點之資源,打造生態休閒空間。
(三)安全:
有效利用開放空間提供居民全舒適的步行及休憩空間,掌握道路狀況及遊憩設施維護,提昇環境安全。藉由景觀手法規劃設計慢活徒步空間,植入可及性設計概念,提供完整連結、安全舒適之人本環境的設計理念。
(四)活力:
創造觀光話題,並結合周邊資源,促進地方活力。整體營造環境改善後,提供鄉民更適居之生活空間。
(五)品質:
優化公共通行空間與環境,除了將公共通行空間優質化外,在重點照明環境的設計上也必須相對提昇,讓民眾與遊客舒適暢遊步行城市,提升人行無礙通行品質。
二、直接效益:
(一)建構觀音瀑布風景區聯外動線,改善既有道路長度共2,200m,提升休閒賞景可及性。
(二)透過節點廣場及邊坡綠化營造,可增加1,400㎡開放休憩空間。
(三)文峰村及金獅村閒置空間再利用,可活化利用2處。
(四)導入海綿城市及低衝擊開發,新增透水面積4,000㎡。
三、間接效益:
(一)搭配聯外道路多元功能目標,建構綠色生活交通網絡。
(二)透過聯外道路(含替代道路)之閒置空間及整體景觀修復,賦予瀑布區再生新風貌,提升環境品質及城鎮活力。
(三)整合地方自然與人文特色,導入竹崎在地創意生活及美學元素,優化環境空間,形塑在地特色,吸引外來遊客及青年返鄉,帶動地方發展。
工程範圍
一、觀音瀑布風華再現工程,共分為三大計畫範圍:
(一)第一部分:縣政府聯外道路計畫工程(本計畫範圍)
聯外道路(1)由溪心寮為起點,一直到仁觀二號橋為終點,全長約1,400公尺,另一條聯外(替代)道路(2)位於金獅村,全長約800公尺,本案條聯外道路為本亮點計畫。
以嘉義縣政府為執行單位,負責串接起瀑布區風華再現的起點路線,是主要的入口路段。建議於 107年度向營建署爭取前瞻建設之「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經費補助。
(二)第二部份:嘉邑行善團協助重建工程
1.嘉邑行善團協助縣府重建觀音瀑布仁觀1、2號橋,2座橋長度分別為45及90公尺,橋面寬5公尺。
2.目前2座聯外橋梁,都已經完工,橋梁總經費約5,000萬元(嘉邑行善團出資 3,500萬元的造橋經費,其餘橋梁設計及監造費由縣府負擔)。
(三)第三部分: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改善工程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則已規劃園區內人行步道、2座鋼橋及1座吊橋之修復,目前完成設計構想,預計於107年7月前發包。
圖2 觀音瀑布區復原計畫相關執行說明圖
二、聯外道路計畫範圍
(一)聯外道路(1)之起點為溪心寮福安宮周邊,終點至仁觀一號橋。
(二)聯外道路(2)之起點為金獅村土地公廟周邊,終點至道路盡頭,可到達觀音禪寺。
圖3 計畫範圍圖
工程背景─改善前
一、聯外道路(1)環境現況
聯外道路(1)依據兩側環境條件及功能,可分為入口段、山區段、終點段三個路段。
圖4 觀音瀑布聯外道路分段說明圖
(一)入口段:長度約200m,為縣166道路進入瀑布區聯外道路的銜接口,兩側為當地舊社區住宅,周邊有福安宮、公車總站及著名的老式文峰商店。觀音瀑布聯外道路入口區具舊社區意象,亦為公車客運終點站
圖5 觀音瀑布聯外道路(1)現況(入口起點段)
(二)山區段:長度約1,000m,聯外道路沿著坡地進入山區,谷地溪流為牛稠溪水域,兩側以坡地雜林為主,局部有老舊廢棄屋舍。
圖6 觀音瀑布聯外道路(1)現況(山區段)
(三)終點段:長度約200m,沿山腰既有道路銜接至牛稠溪谷地,本道路末端進入河谷區,於此處銜接仁觀一號橋,並有一處平台,放置多個當地石雕,可為休憩節點,亦為本道路終點段。終點為嘉邑行善團協助整建範圍。
圖7 觀音瀑布聯外道路(1)現況(終點段)
(四)聯外道路(1)規劃改善課題與建議
1.課題:路線平縱面線形規劃
(1)路線規設原則
觀音瀑布聯外道路主要位於山陵地區,道路本身存在已久,本身大致狀況良好,歷經地震與風災均無太大損壞,目前仍可順利通行至仁觀橋附近。未來風景區開放後,縣政府擬運用接駁車輛行駛至入口處,讓遊客步行進入瀑布區,因此聯外道路將以人行為主,輔以必要的緊急通行車輛需求。道路進入山區路段沿線有民宅分布,基本上亦不宜過度增建設施,而是以路面改善與景觀路容美化作為路廊設計之要點。
本計畫建議盡量維持道路既有的平縱面,不要大規模更動現況,且著重在道路本身幾處縱坡過大或線形不良處提出改善設計,其餘則搭配賞景及避車需求地點設置必要棧道或平台。並針對路面龜裂處進行刨除及重新舖設、在少處邊坡塌陷處進行補修及擋土加強。
(2)路線平縱面構想方案研擬
①聯外道路之平縱面規劃
本道路之路線設計標準係依據「農路設計規範」農路四級設計規範標準,建議設計速率以不低於Vd=15(公里/小時),車道寬度採3~3.5公尺辦理,以提供緊急車輛及行動不便人士電動車輛通行之用。
圖8 平面路線分段圖
(3)道路形式處理原則
整體聯外道路本身有幾處高差過大或視線不良地點,應提出改善設計,相關對策說明如下:
①路寬不足處:本處路段路寬不足3m,考量通行順暢與安全性,建議局部拓寬,並於邊側增設砌石擋土牆,加強邊坡穩定並兼具生態棲息及美質設計。
②縱坡過大且視距不足處:道路縱坡過大視距不足處、或被山坡遮擋住視線之地點,建議新增棧道讓人車分行,並局部修剪樹枝或小量削坡,調整縱坡以優化通行視距。
③線形不良處:部分路段線形欠佳、且視距不足,將車道往外移設,並改善視距,以維持通行安全,原路面則提供人行使用。
未來實際規劃設計階段建議以地形測量資料為依據,規劃合乎功能性及經濟性之路線平縱面,俟路線平、縱面線形經核定後,將據以進行工程設計,完成施工所需之平縱面圖、道路橫斷面圖與路工相關設計圖說。
圖9 路容改善策略圖
2.課題:道路鋪面改善
聯外道路改善設計構想以改善現有路況為原則,並加強邊坡穩定、改善路面及排水系統、穩固路基、維護行車安全,儘量避免拓寬及改線而影響既有農路坡面的穩定。就既有道路鋪面而言,本道路鋪面型式依據所使用之面層材料差異,分成瀝青混凝土鋪面及水泥混凝土鋪面。瀝青混凝土鋪面又稱柔性鋪面,其特點為施工快速,管理養護容易及行車舒適性高。水泥混凝土鋪面使用波特蘭混凝土為面層材料,具高剛性及高彈性模數性質,故相較於柔性鋪面則有較佳的承載力、較低的維修頻率及較長的使用壽命等優點。
本聯外道路現況隨著材料老化、回填不實等因素的影響,局部產生裂縫、變形、損壞等現象,因而降低了鋪面的服務能力。由於鋪面損壞態樣隨路基土壤強度、交通量負荷大小以及區域排水功能等條件的不同,致各路段之損壞型式有所差異,經綜整勘查鋪面現況,聯外道路鋪面之損壞型式,除局部路段鋪面表面有些輕微剝落外,於柔性鋪面多屬縱、橫向裂縫及變形為主,而在剛性鋪面則以表面損壞居多。其原因與所因應處理對策說明如下。
(1)縱、橫向裂縫
形成縱、橫向裂縫之肇因多屬鋪面接縫修築不良、日夜溫差循環造成瀝青混凝土表層收縮及路面底層的開裂所造成的反射性裂縫等非結構承載原因,由於此破壞通常不是由載重所造成且裂縫平均寬度多小於2cm,建議可採填封裂縫或薄層(5cm)刨除回鋪處理。
圖10 裂縫示意圖
(2)變形
變形是局部的鋪面下沉現象。輕度的沉陷並不特別引人注意,除非是在雨後才特別明顯。沉陷形成的主因在於道路基礎的下沉,或是不適合的修築方法。建議可視面層刨除後之基、底層破壞情況採用部分厚度及全厚度修補,並置換遭破壞之基、底層材料後,重新回填夯實。
(3)表面損壞
表面損壞為修補區域出現平坦度欠佳、剝落、裂縫或與四周銜接之介面產生高低差等現象,主要係原鋪面破損後更換新的材料(瀝青混凝土填補),而又發生損壞現象。建議可視面層刨除後原鋪面破損破壞情況採瀝青混凝土填補或全厚度修補。
圖11 表面損壞示意圖
本道路拓寬改善因受地形起伏崎嶇之影響,考量既有邊坡之穩定,避免因再度開挖邊坡而造成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問題,局部需配合設置適當型式之擋土結構物以減少挖填。而擋土牆布設則以採用傳統之土木工程結構物為考量,例如:選擇石籠牆、駁坎(三明治擋土牆)或框條式擋土牆為主體,期能符合生態需求之材料及施工方法(或可採用當地自然材料使其具有多孔隙之結構),以利於植生及符合當地生物之生長環境,同時更能兼具安全性之要求。此外,為防止邊坡坡面受到沖蝕及增進坡面之穩定性,其坡面保護將視現地地形、地質及環境狀況,選用合宜之保護及穩定措施。
圖12 擋土牆示意圖
3.課題:水土保持及道路排水
(1)本道路改善工程約1.4KM,全段位於山坡地範圍內,部分路段亦隸屬於水源涵養保安林範圍內,故水土保持處理及維護係需重視之課題。
(2)道路現況無路邊側溝排水設施,採路面漫地流方式排入鄰近山溝或於兩旁土壤入滲,考量未來轉型為觀光步道,未來排水設施應不影響民眾步行安全為目的。
圖13 道路現況
(3)道路現況有3條山溝穿越,現況有局部土石及草木淤積,恐影響其排洪能力影響路面排水。
圖14 跌水設施周邊草木漫長情形
二、聯外道路(2)
(一)聯外道路(2)環境現況如下:
1.本替代道路全長約800公尺左右,可通往觀音瀑布區。
2.本替代道路目前兼具車行及人行,沿線有幾處民宅分布,居民日常行駛自用汽車或小貨車進出通行。
3.本替代道路坡度很陡,全線均呈30~45度坡度,鋪面局部有龜裂狀況,少數邊坡有小崩坍,需要加強擋土設施及安全護欄設置。
圖15 入口處現況指標
圖16 聯外道路(2)環境現況
計畫內容
圖17 本計畫願景與主題
本計畫將以嘉義縣山、原、海之空間發展架構為基礎,以本縣重要國家級資源分布為依歸,強化休閒軸帶之完整性。因此找出由平原進入山區之關鍵亮點區,加以活絡發展並同時兼顧資源保育與保存,以達到嘉義縣前瞻願景之目標及資源永續發展之願景。
依據此目標,嘉義縣休閒轉運雙核心計畫構想如下:
一、休閒轉運核心(一):竹崎森鐵轉乘核心與水系生態發源地
亮點:竹崎車站與山區休閒廊道(觀音瀑布亮點)
以國道3號、台3線及阿里山森林鐵路為主要交通聯外動線,並以竹崎地區為轉運核心,以竹崎車站銜接地區資源聖地(觀音瀑布),加強此核心區之鏈結性與未來休閒遊憩發展。
二、休閒轉運核心(二):阿里山觀光服務門戶及公路轉乘核心
亮點:中埔吳鳳廟地區
以國道3號、台3線及阿里山公路(台18線)為主要交通聯外動線,並以中埔鄉吳鳳廟特定區為核心,形塑往阿里山之觀光門戶,並結合吳鳳公園及番路五十庫等周邊具潛力據點,共同形成轉運核心。
圖18 休閒轉運雙核心區位圖
工程標的
一、聯外道路(1)配置構想
聯外道路(1)全線皆以既有路面修復為原則,僅在下圖顯示路幅窄、坡陡、視線不良處,設置局部棧道,以維持東行安全。
圖19 聯外道路(1)平面配置圖
(一)聯外道路(1)入口段改善設計構想
1.推動構想為:突顯入口兩側文峰商家特色,營造特色街道。入口段相關處理重點如下:
(1)入口意象塑造
(2)鋪面改善設計(以壓花地坪鋪設,強調簡單平整)
(3)增設多功能活動廣場設計
(4)形塑具特色之入口意象,進行鋪面設計整合
(5)加強動線引導及環境資訊解說
圖20 入口段重點處理說明圖
圖21 入口段改善設計平面配置圖
圖22 入口段鋪面及景觀改善設計模擬圖
(二)聯外道路(1)山區段改善設計構想
1.推動構想為:塑造如同走在山林溪谷中央的悠然步道。山區段相關處理重點如下:
(1)聯外道路(山區段)邊坡及環境整理
(2)聯外道路(山區段)鋪面改善及景觀休憩設施設計
(3)老屋改造設計(未來融入文創及餐飲服務)
圖23 山區段分布說明圖
2.設計說明
(1)一般段
路幅侷限路段之既有道路僅2.5m~3.0m,在不影響主線通行、提供接駁車、緊急車輛或無障礙電動車輛之通行原則下,在人車交會處、坡度較陡處、或視線不良處,因地制宜、順應坡地局部設置棧道,以方便賞景動線之進行,並可駐足眺望谷地景觀。
圖24 山區段(一般段)平面配置圖
圖25 山區段(一般段)剖面圖
圖26 山區段(坡陡、視線不良處)平面配置圖
圖27 山區段(坡陡、視線不良處)剖面圖
(2)路幅寬敞路段
推動構想為:打造徜徉在山林溪谷中的休閒秘境。路幅寬敞路段之既有通行道路為2.5~3.0m,旁側有較大寬敞之腹地,可運用做為休憩賞景節點廣場,並可規劃局部停車空間或迴轉空間,使整體道路休閒機能更形完善。
①充分運用腹地空間,配置賞景平台。
②因地制宜,增加賞景棧道,並提供更完善的休憩設施。
圖28 山區段(路幅寬敞處)平面配置圖
圖29 山區段(路幅寬敞處)剖面圖
3.棧橋規劃設計構想
圖30 棧橋規劃設計構想
(三)聯外道路(1)終點段改善設計構想
1.推動構想:雕塑節點廣場設計
(1)跨越橋護欄延伸
(2)溪岸加強植栽綠化設計
2.設計說明
原節點課題:
(1)水泥鋪面老舊無特色,不適合休憩使用
(2)無綠化或景觀設施可供休息
圖31 終點段推動構想說明圖
3.改善重點:
(1)結合LID理念,加強節點廣場鋪面設計
(2)既有雕塑配合遷移,設置景觀休憩座椅
(3)加強植栽綠化,並以適地適生之原生植栽為主
圖32 終點段節點廣場設計改善模擬
(四)相關設施設計原則
1.設施採用自然材質為主(石材、防腐木材)。
2.以結合竹崎山林特色、防潮濕、易維護管理之設施設計為原則。
3.聯外道路及瀑布區之夜間照明應減量設置,基本上只在重點節點處設置安全照明燈具。
圖33 相關設施採用自然材質為主
4.樹種選擇將以當地適生及不影響原有生態為原則,融入自然與貼近自然。
圖34 樹種選擇之原則
(五)聯外道路(1)施工關鍵課題及對策
1.山區道路狹窄如何施工及降低對環境影響
課題:觀音瀑布聯外道路之山區段沿線上、下邊坡人為栽植之作物與自然林木混合生長茂盛,原有道路路寬約2.5M~4M,應針對施工階段工程進出運輸道路、棧道施作區位及上邊坡面裸露改善等現場課題研擬對策,以維持施工車輛進出、維護邊坡穩定安全,並確保如期如質完工,為重要施工課題。
對策一:規劃施工動線
(1)施工配合現有山區道路範圍及降低對上、下邊坡自然植生干擾,設計階段即需考量施工機具及車輛規模、及作業空間,以利施工階段能安全便捷的運輸,故完善的施工動線,將有助於日後施工之順利推展。
(2)經現場踏勘山區段現有道路部分路寬僅約2.5公尺,考量施工機具及運輸車輛進出之安全,將規劃局部路段設置鋼棧橋鋪設覆工板或鐵板通行,以維安全。
圖35 觀音瀑布山區溪谷現況
圖36 溪床施工便道(輕量化)
對策二:邊坡棧道施工
(1)山區道路段下邊坡需考慮施作棧道路段,為避免施工破壞環境,選擇地點及施工原則如下:
①僅施做於須確保人行安全路段,觀景平台避開陡峭山坡
②保護現地自然林木
③木棧道構件選擇設計量體輕量化
④輕量化機具輔助人力施工,降低植生破壞干擾
圖37 棧道與山區道路示意圖
(2)棧道施作以輕量化機具搬運材料輔以人工組裝,可保護現地植被避免破壞及表土開挖,維護環境及施工安全。
圖38 邊坡棧道施工示意圖
對策三:邊坡面裸露保護施工
(1)山區道路上、下邊坡陡峭路段常因大雨沖刷造成自然植生坡面局部滑落裸露,需考慮遊客及車輛安全,經評估以砌石擋土牆施工考量原則如下:
①石塊間堆疊多孔隙可供生物生長棲息,亦可於石塊孔隙間填土植生,植物根系可以將岩石連結在一起皆有利於生態與景觀植物生長
②石塊間堆疊縫隙可利排水
③完成後坡頂平緩,有利於坡頂植生及穩定
④石塊間之摩擦力及牆體自重,阻抗牆背之土壓力作用,以達保護坡趾、減少坡面沖蝕之目的
⑤砌石材料可為天然之塊石,可就近利用材料
圖39 觀音瀑布山區道路現況照片
圖40 砌石擋牆
(註:摘錄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坡地社區生態防災工法)
圖41 山區道路砌石擋牆現況照片
圖42 砌石施工示意圖
(六)聯外道路(2)規劃構想與改善策略
1.規劃構想
聯外替代道路相關處理重點如下:
(1)邊坡整理,加強擋土設施及增設安全護欄。
(2)增設入口節點廣場及入口意象塑造,鋪面改善設計,強調簡單平整。
(3)增設二處觀景平台。
(4)加強動線引導及環境資訊解說。
圖43 聯外替代道路平面配置示意圖
圖44 聯外替代道路斷面構想示意圖
2.改善說明
(1)聯外道路拓寬及鋪面改善設計
(2)電線桿地下化,增進景觀鄉村風貌
圖45 聯外替代道路改善構想圖
3.施作構想
(1)道路本身路基卡榫施作及鋪面刨除重做,加強鋪面穩定
(2)局部加設旁側棧道,以階梯式克服地形與縱坡
圖46 聯外替代道路路面改善施作構想圖
嘉義縣竹崎鄉位於山區與平原交界處,適合發展、強化生態旅遊之服務機能。藉由活化重要景點觀音瀑布,改善包含:文峰村、金獅村、慶雲宮及水道頭之聯外道路之設施與品質,再現山林風華,同時重新整理原有公共遊憩區域,並增設景觀平台、行人步行空間,配合新規劃之無障礙坡道、石板鋪面等,不僅提供更友善的步行體驗,也提升了在地的觀光遊憩功能。
文峰全段
金獅村
慶雲宮
水道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