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專題報導
訴說人與溪歲月靜好故事-新竹市舊社橋改建工程
橋之親,以風情萬種形式,融入在你我生活之中;一次次的經過加上時光的挪移,成就人生不同的風景。橫跨新竹縣市的舊社大橋,過去橋上承載著無數高科技人才,往「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夢想迎風奔馳;現在及未來,舊社大橋上有嚮往山盟海誓的旅客、見過大山大水的歸人奔馳著,共同訴說人與溪歲月靜好的故事。
舊社大橋展新貌 風情萬種光雕璀璨
開車行經國道1號竹北路段,一望無際的農田上阡陌縱橫,白色的新竹市舊社大橋迎風矗立,恰與蔚藍的晴空相映襯。這些年來,在外打拼的新竹遊子只要看到頭前溪的斜張橋造型雙竹塔,就知道離家的路不遠了;而遠來的旅客,則被這座設計理念取自新竹「竹」字意象所散發的人文風情所吸引,愛上這座城市。
舊社大橋無論遠觀或近賞都有一番風貌,晨曦中,可以眺望旭日東昇、新竹空軍基地幻象戰機呼嘯長空;傍晚時,可以漫步在橋上欣賞落日餘暉;假日時,則可在溪畔休憩享受清風拂面;或者可以騎著單車享受愜意人生。
建立於1982年舊社大橋是新竹縣市重要的聯絡道路,改建後除了道路更為寬闊,也融入人文設計,成為新竹的新地標。
不過,舊社大橋夜晚可比白天更璀璨!在靜夜星空海風徐徐中,欣賞雙塔光雕秀,聆聽夜鶯的饗宴。
深入日常生活 見證竹塹樓起
擁有風情萬種的舊社大橋,南起新竹市公道五路與湳雅街口,北至新竹縣竹北市水利大橋南岸銜接溪洲路。因此,舊社大橋原名「溪洲橋」,是新竹縣、市重要的聯絡橋樑。1982年竣工以後,原本米粉、貢丸、玻璃等殷勤的頭家們以「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在橋上奔波;在新竹科學園區建立後,則換成從事半導體、IC設計、晶片測試的高科技工程師,滿懷雄心在橋面上馳騁,躍上世界舞台;高鐵新竹站通車後,轉換而來的是來自各地體驗海風、山風、客家風等竹塹風情的旅客絡繹不絕,在橋上行走。舊社大橋在行人走躂聲、汽車喇叭聲中深入民眾的生活日常,見證城市的發展與產業起落。
舊社大橋(原名溪洲橋)數十年見證產業起落與城市發展
天災試煉頻繁 危橋回家路難
然而,在蜿蜒的頭前溪水涓涓流淌中歲月經年,1994年後舊社大橋雙向各單車道總寬75公尺的狹窄車道,逐漸承載不了激增的舊社及竹北人人口,每到上下班尖峰時刻橋面上汽車、機車如出柙的猛虎,相互爭道險象環生;而橋面下也不寧靜,歷年來由於頭前溪上、下游河段因砂石過量開採以及河道改變,使得橋墩嚴重裸露,造成橋樑的承載力與穩定性嚴重不足。加上賀伯、納莉等颱風暴雨帶來洪水沖刷,導致橋墩最大裸露深度高到達8公尺,而沉箱深度僅14.5公尺。儘管新竹市府曾多次辦理橋墩基礎保護工程,但多屬治標短期保護措施,往往遇到颱風來襲,溪水暴漲就得封橋,2011年溪洲橋被列為「危橋」,讓民眾回家之路充滿變數。
舊社大橋因不斷受到頭前溪水沖刷,造成橋墩裸露影響到安全,尤其是颱風季節,經常因風災水災而封橋,被列為危橋
融合人本設計 訴說城市心故事
舊社大橋在地方與政府積極促成下,由內政部營建署納入2010年度生活圈建設計畫,進行「新竹市溪洲橋(完工後改名為舊社大橋)改建工程委託規劃設計及監造服務作業」,並委由現階段台灣公部門少數擁有設計、監造、施工整合經驗的中區工程處道中隊著手規劃設計。
「跟過去傳統造橋工程不同,舊社大橋地理環境、生態景觀、風土民情,我們希望能從人本設計著手,讓城市有更多故事。」營建署中區工程處道中隊葉俊鴻分隊長參與後期工程回憶說。
營建署中區工程處道中隊葉俊鴻分隊長參與舊社大橋工程,說明舊社大橋改建加入人本設計以及生態景觀的思考,帶動新竹的城市行銷
所謂的「人本設計」,葉俊鴻分隊長解釋,就是觀察用路人的日常,了解用路人的行為,充分理解與溝通他們的需求。除此之外,還要思考評估風土民情、生態景觀特色,以及後續橋樑維護的資源等。相較於傳統橋梁建設工程,舊社大橋改建工程涵蓋了促進經濟、城市行銷、自然環保等多層次的意義,讓橋不只是橋,也不流於為設計而設計。
因此,道中隊將規劃構想與國內知名工程顧問公司台灣世曦進行溝通。在功能性上,舊社大橋全長約860公尺,全長採用鋼箱梁設計,施作路寬26公尺 配置雙向3.5公尺的汽車道、4.5公尺混合車道,而兩側皆配置2.5公尺寬人行道及自行車的共用道,避免過去行人與汽機車爭道的情形發生。
再來,舊社大橋融合寬闊的視野及豐富的遠山近水自然景觀等環境優勢,加上評估極端氣候未來10年、50年對橋梁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文歷史特色的前提條件下融入人本設計,讓舊社大橋充滿人文風。
舊社大橋設置景觀平台可遠眺遠山近水
形塑景觀自明性 巧思竹字新地標
多數城市文明離不開河流,頭前溪是新竹市重要河川之一,舊社大橋則橫跨頭前溪,是新竹市北方的門戶意象,因此橋梁本身應該具備新竹地域象徵性。所以,配合新竹的地域景觀元素,以舊時竹塹城的屋簷取其形似「竹」字小篆文字意向,2座白色橋塔是竹節,而雙側對稱的鋼纜則似竹葉,象徵新竹與竹北相互依存、彼此相隨的兄弟情誼意涵,並設計LED燈投射燈光分別於平日、假日、節慶夜晚搭配不同主題呈現LED光雕秀。
舊社大橋設計取其形似「竹」小篆文字形象,雙塔為竹結,LED燈為竹葉, 象徵新竹與竹北相互依存的兄弟情誼
值得一提的是,舊社大橋附近即是世博台灣館,橋名柱以世博台灣館天燈意象呈現,並以亮麗多彩琉璃珠裝飾橋名柱天燈造型,營造山水心燈、新竹飛昇的意象;在橋護欄設計上,結合新竹市政府的紅磚、市樹松柏、市花杜鵑、市鳥喜鵲等在地文化,讓市民倍感親切。
舊社大橋附近即是世博台灣館,該館造型如天燈意象。設計團隊也應用在橋名柱的設計,營造山水心燈、新竹飛昇的意象
舊社大橋的橋護欄設計上,融合新竹市政府的紅磚、市樹松柏、市花杜鵑、市鳥喜鵲等,讓市民倍覺親切
此外,舊社大橋橫跨頭前溪河道,提供寬闊的農田與卵石灘地景觀,道中隊也進一步串連頭前溪左岸自行車道系統,在道路兩側設計單向2.5米寬的自行車與人行共用道,設計高程與道路路面以20公分高的緣石為分隔,確保民眾安全可前往南寮或竹東方向規劃單車小旅行。
舊社大橋兩側的設計單向2.5米寬的自行車與人行共用道,讓民眾安全且舒適來趟單車小旅行
半半施工不擾民 敦親睦鄰好夥伴
舊社大橋在設計上融合人本、地景,也連結城市永續的願景。負責工程主辦的營建署北區工程處謝英仁表示,溪洲橋改建工程,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多方採納各界意見,以符合「創新、功能、周延、安全及美觀等原則」。
營建署北區工程處謝英仁認真負責,以確保工程如期、如質、如算完成,獲得公共工程個人貢獻獎優等的殊榮
因此,舊社大橋工程於規劃設計時即考量為了維持舊有溪州橋通行,將對民眾的施工影響降至最低,因此採用半半施工方式,亦即保留舊溪州橋的通行功能,先行於上游側興建北上橋梁,完工後進行改道通行並拆除舊溪州橋,於舊橋位置再興建南下橋梁,施工中若有民眾反映受到影響,則隨時協調解決民眾的需求,因此,也獲得舊社里里長頒發感謝狀。
為降低對民眾帶來交通不便,採取半半工程法,也增加了工程的困難度
極端氣候暴雨多 減少落墩防洪水
施工團隊由於極端氣候帶來風災洪水時時考驗橋梁品質,因此考量到防洪通水的功能,設計上用大跨距並減少落墩的設計方式,橋墩跨距最大達80公尺,增加通水斷面7%,符合水理需求;為避免沖刷採用深基礎,基樁長度超過20公尺;橋墩包覆因採用防撞鋼板,兼具耐震及抗洪效果,降低碰撞危害。除此之外,則是在橋下設置可蓄水80公噸的雨水回收系統(保水),作為澆灌景觀平台植栽進行維護,達到橋梁綠美化空間,讓橋面景觀更豐富。
橋下設置可蓄水80公噸的雨水回收系統(保水),作為澆灌景觀平台植栽進行維護,達到橋梁綠美化空間,讓橋面景觀更豐富
為了達到如期、如質、如算的優良工程典範,北工處督導工務所煞費苦心,在施工過程中為落實施工、材料、設備取樣及送驗、不定期抽查等品質及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依據三級品管制度成立「品質暨職業安全衛生抽查小組」以落實二級品管(品保管理/執行)計畫書審查、施工及材料設備查驗,對工程施工品質及工地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進行督導。同時,每月召開設計疑義以及施工進度檢討協調會議,針對設計圖面的疑義澄清及施工進度、品質以及安全衛生進行檢討。值得一提的是,工程於規畫設計階段即已要求設計廠商編列即時影像監控系統CCTV,除了可從電腦、手機中即時掌握工序、工班、工進、天候之影響;工地施工安全措施是否完善,亦可於第一時間掌握突發狀況發生之應變處置及指揮調度。
北區工程處定期召開工程檢討會議,以確保工程品質
為確實落實公共安全教育,工程單位徹底實施防汛演練
人與溪歲月靜好 打造幸福回家路
設計到完工歷時734天,融合人本思維與在地民俗風土設計的舊社大橋不僅獲得103年度公共工程金質獎的殊榮,也讓新竹市市民,有了對家鄉地標的情感,除了日日騎著機車,開著汽車面山看溪迎風為夢想奔馳外,當從高鐵、從火車上看到白色的舊社大橋時就知道,家到了!
舊社大橋改建工程在工程單位盡心下,榮獲103年度公共工程金質獎
新竹市舊社大橋位置圖
工程小檔案
主辦單位: |
內政部營建署 |
---|---|
設計單位: |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
營造單位: | 瑞鋒營造有限公司 |
工程位置: | 南起新竹市公道五路與湳雅街口,北至新竹縣竹北市水利大橋南岸銜接溪洲路,路線總長約860公尺。 |
施工期間: | 101年3月19~103年7月14竣工 |
資料來源‧圖片提供/內政部營建署中區工程處道中隊葉俊鴻分隊長及北區工程處謝英仁